宣大战事持续近月,在山西担任镇守太监的杨海不敢隐瞒,利用八百里加急把军情上报给了朝廷。
迄今为止,战事仅局限在宣大镇内,兵部连发紧急文书,宏治皇帝也发了一份口气严厉的手谕,着徐弘基尽快将清军驱逐出大明。
徐弘基面对朝廷来使,只能唯唯诺诺,宣大镇是他的辖区,出了问题理所当然由他承担。
大明朝廷向来只看结果,如果宏治皇帝体谅他的难处,岂不是这天下事都不用办了,哪一镇巡抚总督没有难处。
徐弘基虽然答应得痛快,但宣读圣旨的锦衣卫走后,徐弘基依旧在石拂岭重兵布防。
杜尔滚现在巴不得宣大守军去救朔州,因为这样一来,清军就可以和宣大守军在野外作战,然后利用清军的骑兵优势,一举将宣大守军击垮。
眼下,徐弘基只是被宏治皇帝斥责,如果清军突破石拂岭,杀到了北京城下,那徐弘基接到的就不是斥责手谕了。
锦衣卫才离开,徐弘基留在京城府中打听消息的亲随快马赶到,将北京城的各种消息尽数相告。
徐弘基人在石拂岭,一只眼睛紧盯杜尔滚的大军,另一只眼睛落在背后的京城,两者都会影响他的决定。
“大人,朝中现在对宣大战事反应平淡,多数人的目光盯在肆虐中原的贼寇身上,不过,京城中已有传闻,说这次东虏入寇,是大人镇边太过强硬所致。”
亲随说起这些消息的时候,有种暗自庆幸的之感,好似幸亏有农民起义军吸引朝廷大佬们的注意力。
反应平淡?
那是因为阳方县城丢失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
徐弘基不像亲随脑子那么简单,朝中之事比战场更加复杂,大同附近几县虽然丢了,但因为里面没有百姓,倒无人在意。
山西巡抚吴甡已向徐弘基来信,说阳方的百姓官绅聚集哭诉,请求朝廷尽快赶走清军救出家人,有人竟然提出将郭臻所部交给清军处置,以谋求清军退兵,眼下吴甡还能压下来,但他听说已有不少官绅在联络朝中故人。
“你且先回京城再探!”
徐弘基按住心中的烦恼,这才刚开始,时间拖得越长,他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亲随离开之后,徐弘基思虑万千,又手写两封书信,命亲兵快马加鞭送出去,一封送给山西巡抚吴甡,一封送给自家女婿郭臻。
三月二十二日,山西南部各镇兵马北上,近万人朝宁武关汇集,而郭臻则按照徐弘基的命令,率部进驻空无一人的阳方县。
府衙议事大堂,郭臻对秦锋吩咐道:“秦游击,你带本部人马严密监视朔州南下的道路,凡是从朔州突围逃离的官兵、百姓全部带到我军当中,到时候,我会派人送他们到山西巡抚衙门看守!”
“遵命!”秦锋拱手接令离去。
“其余各部兵不卸甲,马不离鞍,所有人随时做好出击的准备!”
“遵命!”其余军官高声应喝,徐徐退去。
看着空荡荡的议事大堂,郭臻这才体会到为帅者的难处,有时候要做出取舍,不但很难,还很痛苦。
徐弘基给郭臻的命令是封锁朔州战况,朔州大明人的生死全靠他们自己,宣大镇再无兵马去救他们。
宣大镇抛弃了朔州,以一镇对抗一国,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郭臻甚至能感受到徐弘基心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