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俗揽胜
传统习俗就像某个国家的历史标签,在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变迁中被打磨得日渐光亮。与古时相比,伊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观念也有了种种不同的转变,但浸淫在骨髓深处的风俗习惯却代代流传下来。当它与女子的面纱、精美的地毯、明艳的细密画,还有舌尖的鱼子酱、芬芳的藏红花,乃至每个平常的日子交相辉映,这个国家便树立起与众不同的鲜明形象。
简单的服饰
伊朗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尤其在服饰方面更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传统服饰讲究简朴整齐美观干净,与妖艳华贵基本无缘,平时着装也多以白色、黑色、绿色为主要色调。但是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个人的内心热情纷繁,即便再简单的色彩和衣料,伊朗人也能穿出百样风采。
清真寺旁身穿传统黑袍的伊朗妇女
在伊朗,随处都能看到黑袍女子的身影,在外国人眼里,这已成为这个国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传统着装
由于是宗教国家,伊朗最常见的服装是遮身长袍。这个国家各民族袍服的大体形式比较相似,但具体的长短、肥瘦、衣领、大襟、开衩、袖子、腰带、装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和特点,即使同一个民族也会因为地区不同而不尽一致。
在伊朗的许多乡村里,最常见的传统男装为上穿大开襟长衫,下穿围裤,妇女们则多用一大块黑色布料将自己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但在发达城市里,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巨大变化。男人通常身穿夹克衫、西服、长裤、衬衫、皮鞋,冬季再加一件新颖有型的大衣,即使在公共场不戴帽子也并非不雅观。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女性通常身穿长外套长裤子,头上戴着“赫加布”头巾。“赫加布”头巾多为黑色、白色、灰色或深蓝色,能够将头发全部包在里面。有些中等城市里的家庭妇女更喜欢戴着“露撒莉”头巾。“露撒莉”是另一种普通头巾,花色多样,但比“赫加布”稍微大点。她们更偏爱色彩鲜明、款式新潮的西式衣裙,包括那些在伦敦巴黎街头流行的皮鞋、牛仔裤,或是俄罗斯风衣、印度休闲长裙,以及迷人的法国香水。
按照宗教习俗,许多伊朗女孩从9岁即开始做礼拜、封斋,此后不能随便在外人跟前露出自己的秀发和身材,除了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及以后的丈夫。但这并不妨碍女孩们对美的追求,伊朗的化妆品店异常火爆,各种颜色的头巾成了扮靓必需品。虽然这个国家全国禁酒,而且文化娱乐活动并不是丰富多彩,但人们经常在家里举行各种晚会。
少数民族着装
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境内生活着几十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服饰又各具特点,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要属土库曼人与俾路支人。
土库曼女子大都身穿花色连衣裙、长裤和绣花坎肩,衣料颜色非常绚丽。长及脚踝的裤子和连衣裙虽然裁剪简单,但是裙子的袖口、领子周围、胸前均绣有各种美丽的花朵她们凑在一起时,宛如一朵朵花儿姹紫嫣红。
土库曼女子喜欢戴盖头,通常将四角绣花的头巾盖在绣花帽上。她们在结婚前戴一种绣花帽,结婚后戴另一种高四五厘米象征已婚的绣花帽。有些婚后女子还会在头巾上装饰一块丝带,丝带的颜色随着年龄而有不同:年轻妇女的丝带是红颜色的,象征朝气蓬勃;中年妇女的丝带是黑颜色的,象征走向成熟;老年妇女的丝带是白色的,象征理性健康、儿孙满堂与幸福美满。
俾路支人大多生活在俾路支斯坦省和伊朗东南部,他们的民族服饰没有多大改变,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样式。俾路支人女子的服饰主要由头巾、衣服、裤子、大袍、外套组成,男子的服饰包括头巾、上衣、裤子。在女子传统服饰中,有一种被称为“杰姆戈”的衬衫,样式又长又大,简单的圆形领口,领前端有一个开口,袖子非常宽大,袖口却很窄小,穿上去显得飘逸多姿。
身穿霍尔木兹甘传统服饰的女孩
霍尔木兹甘位于伊朗东南部,女孩穿着当地的传统礼服班德瑞巴图拉。
设拉子一家商场里出售的女鞋
民族配饰
衣着简单无所谓,配饰多样也能出彩,照样可以令人光彩夺目。更何况,伊朗的大街小巷里有着琳琅满目的漂亮配饰,爱美的姑娘尽可以在自己头上、胸前、手上、脚上点缀着亮闪闪的饰品。
伊朗各民族各地区的配饰都有着独特风格,有的精巧华丽,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原始简陋,有的粗大壮硕,有的雍容华贵,哪怕是一枚小小的耳环都带有别样的风情。从制作材料来看,这些佩饰可以分为金银铜铁、海贝珊瑚、珍珠琥珀、羽毛兽骨、布帛丝绸、玉石玛瑙等。只要一双手足够灵巧,随便削一根竹子、木枝、藤条都能做成漂亮的饰品。当时,伊朗人最喜欢的饰品材料还是银,银象征着光明与财富,银制饰品精致美观且容易制作,据说还能驱邪镇凶。
若在伊朗街头悠闲地漫步,迎面遇上几位服饰鲜明环佩叮当的本国美女,怎能不令人心动呢
习俗与礼仪方式
所有的国家与民族,都会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习俗与礼仪。身在哪个国家,最好能够了解和熟悉这个国家的习俗礼仪,它们会让你的一言一行举止得当,会让你在待人接物时游刃有余、充满魅力。
开斋节的会礼
在德黑兰,人们正在进行开斋节的会礼,这标志着斋月的结束。
日常礼节
伊朗人非常注重礼节,无论上午、下午、晚上,见面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说声“萨拉姆”,即“你好”之意,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同时,他们亦会将左手放在上衣扣中间,微微低头以示谦恭。如果是熟识者,还常常以握手、拥抱、贴脸的方式互致问候,不过此举只限于同性之间,男女之间见面时不能握手。
在打招呼时,伊朗人会在姓氏前加上先生、夫人等尊称,只在亲朋好友间才直呼其名。如果遇到极为尊敬者,他们会说“我是你恭顺的奴仆”“愿为您效劳”“愿为你服务”“劳驾”等类似话语。打电话的时候,先说十多句问候语,然后才转入正题。
伊朗的禁忌比较多,比如不能造酒、卖酒、饮酒、赌博;不准吃猪肉;不许向前伸大姆指,那样表示辱骂对方;不能吹口哨,不许在别人面前打呵欠打嗝,不许大声喧哗;不准谈论小孩子的眼睛;伊朗女士外出时都要戴上披纱或头巾,但在乡下,在自家园子里干活时可不戴,所以男子不得随便闯入私人园子;男子和两名或几名妇女相遇,不能从她们中间穿过,需要绕道而行等等。
节庆习俗
伊朗的节日庆典比较多,一年里的宗教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先知诞辰日、先知为圣日等,传统节日有伊历元旦诺鲁兹节、中秋节迈赫尔甘节等。
伊朗人最重视的节日是伊历元旦,伊历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定在伊朗太阳历的正月初一,即世界通用公历的3月21日。一般情况下,在元旦到来前的一个月,人们即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了。打扫房屋是女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为了将室内平时清扫不到的地方打理干净,她们要把家具用品搬到室外,并借此机会将家里重新布置一番,使家人能够怀着美好的心情期待新年的到来。
第二件大事是新年采购,这应该是全世界女人都喜欢做的事情,她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与家人采购各种物品。节假日期间,由于伊朗的各大商场和市场都要停业休息,故而节日前夕往往会掀起购物潮的高峰,大街上到处都挤满了人群。
诺鲁兹节上,少女们所穿的传统服饰异常美丽。
在新年的除夕夜里,伊朗的每家餐桌上都要摆出用波斯语字母“s”开头的七种物品,组成七宝餐桌以示吉祥。这七种物品分别是沙枣sanjed、大蒜sir、醋serke、苹果sib、漆树saag、青麦苗sabzeh、用麦芽和面粉制成的甜食saunu。每一种物品各有寓意:沙枣象征爱情;大蒜象征健康;醋象征忍耐;苹果象征诞生;漆树象征财富;麦苗象征生命力和新鲜;甜食象征甜美的生活。此外,餐桌上通常还会放些彩蛋、象征纯洁无私的镜子、金币、蜡烛和金鱼还有古兰经,寓意光明美满的未来。
当新年钟声敲响,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七宝餐桌旁共同祈祷,祈求新年里事业顺利、家庭幸福。有些人还会前往清真寺、圣城等宗教场所,通过礼拜和祈祷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新年里求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伊朗美食
人类有着发达的味觉系统,就是在鼓励我们尝尽天下美食。假若你有机会前往伊朗,不妨放开胃口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尽管它没有法餐的精致浪漫,也没有中餐的包罗万象,但仍然可能带来不小的惊喜。说不准,你的伊朗之行还会为它多停留几天呢。
库比达
伊朗当地产的肉类品质极佳,即使是街头小店做出的库比达,味道也是非常棒。
卡巴巴
伊朗饮食最大的特色是烧烤,这对当地人来说是每天必吃的食物。无论高级餐厅还是路边小店,都向顾客提供卡巴巴这道菜。
库比达和卡巴巴
伊朗是名副其实的“烤肉天堂”,当地人几乎每天都要吃烤肉,这里的大部分餐馆也均以各种烤肉为主。伊朗最具代表性的烧烤是“库比达”和“卡巴巴”,不管身在伊朗的哪座城市,你都能在菜单上见到它们。
库比达的做法很简单,先用牛肉或羊肉做成肉馅,加好调料,然后做成条状在炭火上烤,直到全熟泛黑就可以吃了。装盘时一般还会配上酸花菜、酸豆角、酸辣椒或切成片的柠檬等配料,食用前把柠檬汁挤出来浇在上面,味道非常可口。卡巴巴也是一种烧烤,如果说库比达是拿捏成条的肉串进行烤,那么卡巴巴就是把肉块串起来烤,有时还会在肉上放些蔬菜。
诱人的藏红花米饭
香喷喷的手抓饭在伊朗吃得花样百出光听它们的名字似乎就能闻见那诱人的味道。这里有羊肉串抓饭清油手抓饭配烤羊肉串、鱼抓饭开心果手抓饭配红烧鱼、鸡抓饭藏红花手抓饭配红烧鸡、羊肉抓饭清油手抓饭配红烧羊肉等等,保准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藏红花米饭
在伊朗,藏红花也是价格相对昂贵的。用它煮出的米饭米粒金黄,经常食用有益健康。
不过,伊朗人最爱的手抓饭还要属藏红花米饭。藏红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有较强的活血益寿之功效。常见伊朗女子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研磨着藏红花粉,空气中弥漫着红花的淡淡香气。如果喜欢甜米饭,研磨藏红花时可以放入一些白糖;如果喜欢咸米饭,就放入适量的盐,磨好后装进精致的小玻璃瓶里,再装盖密封。制作藏红花米饭时,先添上水像煮粥一样将米煮熟,然后把米粒捞出来,这样做熟的饭粒一粒粒比较松散,加入花粉后非常容易搅拌。藏红花米饭装盘上桌后,米粒白的白黄的黄,色泽鲜亮诱人,滋味更引人食欲大开。
简单的伊朗大餐
伊朗大餐听着比较“隆重”,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素菜,把青椒、黄瓜洗净后切成小块,与豆芽一起用色拉油炒两三分钟装盘,然后再用橄榄油、醋、盐搅拌均匀即可;第二部分是荤菜,原料大都是熟的半成品,也可以现做。将土豆块、牛肉块、黄豆、蚕豆混合,加入白胡椒粉、番茄酱等调味品炖熟即可;第三部分是用江米制成,类似锅巴味道的主食。食用大餐时要先吃素菜,再把“江米锅巴”放入荤菜中就着吃,酸甜微辣的炖牛肉配上嚼起来充满焦香的主食,别有一番异域风味。
传统菜肴与风味甜点
伊朗的传统菜肴听着有趣做起来也不难,比如“霍列希特”是用各种作料烧煮成的一种家常菜肴;“奥布古事特”是将羊肉、豆子、香料和土豆等放在水中一起焖煨而成;“契罗喀保布”是伴有烤羊肉串或烤牛肉串、鸡肉串的焖饭;“菲辛江”的主料是鹅肉、鸭肉,另外加入核桃仁、石榴汁、糖和香料一起煨炖而成;“杜里麦”是一种将肉类和其他配料一起包裹在新鲜葡萄叶里烹制的菜肴。
伊朗的风味小吃比较推崇甜食,常见的甜点有“古塔卜”糕点、“苏汗”杏仁麦芽糖、“加兹”开心果牛轧糖、“巴格拉瓦”菱形糕点、“巴米耶”甜蜜饯、“左勒比亚”甜薄饼等。
“馕是真主恩赐之物”
许多美食都承载着吉祥之意,伊朗人也很注重这一点,喜欢为食物赋予美好的寓意。比如吃苹果蜜饯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吃石榴寓意像石榴粒一样多福,吃鱼寓意像鱼一样活跃。
设拉子的一家烤馕店,刚出炉的新鲜食物吸引了客人前来购买。
正因为如此热衷食物之寓意,馕在伊朗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有特殊地位就不足为怪了。
伊朗人认为“馕是真主恩赐之物”,不应忘记真主的恩惠,并将馕视为神圣的食品。伊朗大街上卖馕的很多,薄薄厚厚长长圆圆,用纸简单裹一下,蘸着蜂蜜和奶酪果酱吃馕饼,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接下来的中餐和晚餐上,馕饼也是餐桌上的主角,人们用它裹着新鲜的蔬菜和各种烤肉或煎鱼、煎肉一起享用。由于馕饼便于携带久存不坏,素来是很多商旅行人的首选干粮。
嚼着方糖喝红茶
伊朗人非常喜欢喝红茶,不管是在家里还是野外,常会准备一个小小的煤气罐,罐的顶部有一个小架子,可以放上一只小水壶煮茶。
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吃茶的习惯略有不同,伊朗人喝茶时要吃方糖。他们把方糖放在嘴里一边嚼一边喝茶,别有一番情调。尤其当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一群人围坐在地毯上,中间放着简易茶具,大家嚼着方糖,端着热气腾腾的茶杯畅谈琐事,即使遇到坎坷心情低落,一杯红茶也能将不良情绪化于无形。一入夏天,伊朗人还喜欢做些果汁,供饭后清口消食,比如樱桃果汁、柠檬汁、草莓汁等等。
水果干的诱惑
这些彩用传统工艺干燥制成的水果干色泽诱人,品质好,这对于来伊朗旅游的人来说是不可错过的美味,尝过它们的味道的人都是赞不绝口。
设拉子的香料店
在集市里,经常能看到堆成小山一般售卖的各种香料,这些由各种颜色香料组成的一盆盆“盆景”,仿佛在告诉你,你已经来到了香料王国。伊朗香料种类五花八门,伊朗人将它们应用到制作日常饮食中,这使得很多伊朗菜的颜色鲜艳,好像化工颜料染出来的,其实添加的是纯天然成分。
融入血液的音乐
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那么它必然能够传承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伊朗恰是这样一个国家,它在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中,融汇东西,去粗取精,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阿里卡普宫中的音乐厅
阿里普卡宫建于17世界初期,是萨法维王朝的国王用来招待外国使者的宫殿。这座宫殿中最美丽的是音乐厅,由各种波斯乐器造型组成的镂空天花板、壁画令人目眩神迷,置身其中,仿佛被天籁包围。
两次交融并汇
伊朗的古典音乐建立在即兴表演的基础上,源于音乐家多年表演实践的积累,大多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模式,无乐谱可循。据记载,远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就在宗教仪典上咏唱赞美诗,与亚述人交战时也曾高唱英雄赞歌。
萨珊王朝时期,在宫廷贵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得到了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拉姆廷、阿扎德、希林、巴尔巴德等。巴尔巴德还创造出与萨珊历法相对应的音乐体系,如“7种君王调式”“30种分调式”“360种旋律”等。
由此可见,音乐自古以来就融入到伊朗的血液中,已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一些遗迹的浮雕和萨珊王朝银器的雕刻上,至今还能看到一些描绘古波斯人所使用的古老乐器,如钱格波斯立式弯形竖琴、巴尔巴特琴短颈琉特、鲁巴卜琴双共鸣体琉特等。
自19世纪后半叶起,西洋音乐传入伊朗。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浸淫,伊朗虽然吸收过不少西方乐器,但在音阶结构和旋律特点上依然保持了本土特色。如今,在伊朗每年都会举行的“大学生音乐节”和“曙光音乐节”上,便可鲜明地领略到这种音乐特色。
流浪者音乐
在伊朗的许多小村落都能听到奇特的“流浪者音乐”,它能在流浪者狂舞时轻易制造出狂欢气氛。当流浪者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人会用冬不拉演奏一段固定的乐曲,在充满激情的弹奏、强烈的节拍下,演奏者还能在主旋律下放声高歌,令围观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些流浪者演奏的音乐都在“木卡姆音调音乐”之列,他们通常在第一阶段演奏“肃静木卡姆”或“形式木卡姆”,第二阶段演奏“祈祷木卡姆”。每当唱到“伟大虔诚的阿里”时,围观者会同声歌唱,接着打起手鼓,热烈地赞扬真主到了最后阶段,他们会演奏“杰鲁沙希木卡姆”“巴纳乌斯木卡姆”等乐曲。这些木卡姆的音律极强极快,极易调动气氛,流浪者们更会伴随着欢快的鼓声和有节奏的击掌声,不停地狂舞。
在伊朗的声乐表演中,还有一种难度极高、独一无二的装饰性真假声交替的歌唱技巧,演唱时,表演者会在高音区进行一大段大幅度颤动的长音托腔,闻者内心激荡,无不动容。
伊朗器
伊朗的传统乐器品种繁杂,弹拨乐器有塔尔六弦琉特、塞塔尔四弦琉特、桑图尔扬琴和卡龙近似维吾尔族乐器卡龙;拉弦乐器有卡曼恰类似于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吹管乐器有唢呐、称为“纳伊”的箫;打击乐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
伊朗建筑
古代伊朗曾是城市、筑坝以及工程建设的中心,建筑业繁荣鼎盛,时至今日,这个国家仍然留存着数百座历史古建。那些风格鲜明的城市杰作令伊朗顺利成为世界十大古代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摇篮。
风格不同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伊朗建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伊朗古代居民将山岳视为神圣宗教的象征,遂把建筑物建成宛如高山的形状,比如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恰高占比尔塔庙遗址,即是古代伊朗建筑的代表。
聚礼清真寺的砖结构圆顶
伊斯法罕城中的聚礼清真寺是伊朗现存此类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被视作“自公元841年以来1200多年间清真寺建筑发展史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观展示”。这里没有其他清真寺中色彩鲜艳的马赛克磁砖装饰,朴实的砖结构更显出建筑本身的宏伟和技术的精湛。
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建筑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聚集在当时的政权中心,建起了辉煌雄伟的宫殿,如贾穆希德“百柱厅”“冬宫”等遗迹。虽然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这些建筑遗址上装饰的精美浮雕依然栩栩如生。
安息王朝的建筑融合了一些希腊风格,形成独特的四角庭院、拱形圆顶、四侧拱廊,与壁画、绘画、石灰雕塑等装饰融为一体。这种安息王朝特有的建筑标志,传播到两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拜占庭和萨珊王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