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世子只在陕州边上溜了一圈就回去了,就没能发现陕州灾情已经严重到这个地步了,也就没有上报。
整个过程,又巧合,又合情理,完全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吴王闭嘴了。
周王心里乐呵,但是最近他被石太师亲自带着,深得朝廷厚黑之道:“这都是小事。关键是如今灾情严重到这等地步,朝廷赈灾事宜要赶紧确定下来。”
石太师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王爷说得是。民以食为天,户部那边究竟能调出多少粮来,又能抽出多少赈灾银子来,这么久了,也该有个章程了。毕竟这天灾无情,可不等人啊。”
嘉平帝也看着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面无人色,大汗淋漓:“臣查阅了东州含嘉仓、西州太仓、淮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的储量,账面上这些仓廪并无亏损。若真是如此,这批粮食也足够赈灾之用。”
禁卫统领小声道:“没有太原仓了。”
太原仓已经被灾民抢劫一空了。
户部尚书咬咬牙:“然而这只是账面,究竟库存多少,还得前去查看。卑职预估,能有五成满,此次赈灾也能扛过。可一旦低于五成,就需要另外筹集粮食了。”
他说出一个数字:“仅仅五州之地,就需要这么多粮食。这还是建立在灾情能够有所缓解的前提下。一旦灾情没有缓解,这个数字还要翻一番。”
不光五州之地需要赈灾,其他地方也需要赈灾。
只是比起五州之地,其他地方暂时还撑得住罢了。
李尚书令道:“若是贸贸然筹措这么多粮食,怕是市面上的粮价会暴涨。”
一旦粮价暴涨,那些没怎么受灾的地方,百姓也会因为不安而大量囤积粮食,又会促进粮价上涨。
这是一个死循环。
往常还能放出常平仓的粮食来稳定粮价,但如今这个情况,常平仓也要先紧着赈灾了。
罗侍中道:“还有西北战事,也是一个吃粮的大头。”
西北眼看胜利在望,这个时候朝廷能断军中将士的粮吗?
当然不能!
军队断粮必然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这绝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尤其是在这关键时刻,西北战事大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带来的国内矛盾。
嘉平帝不得不承认,正是陌惊弦这一场又一场的胜仗,压制住了大凌内部因旱情影响导致的民心不稳。
如果没有这一场战事,虽然能够省下很多粮食,但是大凌各地绝对会动乱不安。
甚至于百姓活不下去了,拼死一搏,揭竿而起。
如同在陕州一样。
说道此处,石太师问嘉平帝:“陛下,不知道陌小公爷那边可有最新的战报?赈灾还需要调遣军中将士保驾护航,西北离陕州极近,如果西北军中能够调派一支兵马,那么无论是派谁去赈灾,都没有后顾之忧了。”
赈灾除了粮食和钱,最关键的就是如何保护这些钱粮。
灾民们饿得疯了的时候,可不管你是朝廷的人,还是盗匪,看见粮食那是会红了眼睛的!
如果没有强力的军队保驾护航,这些钱粮怕是没能运送到地方,就要被人抢光了!
赈灾的时候,也需要大量人手去调查受灾的程度,好划分赈灾的力度。
御京的京畿守备力量是不能动的,英国公又带了数十万兵马赶赴西北,如今嘉平帝手里能动用的兵力非常有限。
陕州州牧府里的兵马怕是已经折了,他都不用想。
要从别的州牧府调兵,麻烦不说,也容易出乱子。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西北军中调兵。
但如今西北战事正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分出一支兵马来,还不好说。
更何况陌微凉进宫里跟他汇报过,西宛国内怕是有变故。
没有弄清到底是什么变故之前,他是不放心从西北军里调人的。
嘉平帝看向周王:“安国公如今不是闲着?”
周王面色一僵,嘉平帝这是要让安国公出兵?
那么派谁去赈灾?
吴王的人?
不行!
这个功劳不能交到吴王手上!
周王道:“是,安国公一直自请想要前往西北,为父皇效力。只可惜安国公驻守的南淮大营离西北太过遥远了些,去西北一路山高水长,多有不便。”
安国公想去捞军功,您让他去保护赈灾,他怕不是得翻脸?
而且您嫌弃他去西北太远,去陕州就不远了吗?
陕州可就在西北军镇边上啊!
您就不怕他跑过界去,抢人家西北军的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