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一听,觉得是时候了,于是乎命人宣皇甫臣进宫面圣。
皇甫臣进宫之后,只是安静的站在一旁,等待太后发话。
“皇甫臣,你觉得,哀家错了吗?”
皇甫臣闻言,上前一步,拱手作揖称。
“回禀太后,臣以为,太后没错,只是过于激进一些。”
太后闻言,不禁冷笑,遂垂眸看人。
“你会没事的,下去吧,哀家累了。”
皇甫臣告辞后,太后侧身躺在床上,不久便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太后像是做了什么决定一般,眼神坚毅而锐利。
她命人,把在太庙里的龙椅御座抬出来,放在太极殿中央。
不久,众臣上朝,看见摆放在大殿中央的龙椅,遂议论纷纷。
正在大臣们你一眼我一句的讨论时,太后从大门进入。
只见太后,身着朝服手握宝剑,从容徐步来到龙椅之前。
一剑砍了进去,紧接着,在众人恐惧的目光中,将宝剑扔在地上。
将这一切做完之后,遂朝大殿之上的凤椅走去。
众人见此纷纷跪拜,就连伯言,也不情不愿的跪了下去。
“今日,哀家刀劈御座只一件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边关急报,三十万匈奴大军正在攻陷我国的领土,伤害我国的百姓!”
“在这最危难的时候,如何君臣二心,大秋江山,可就真不复存在了。”
“列位臣工,诸位圣贤,能否与哀家一心,抗击匈奴,保我大秋江山!”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哑口无言,就连伯言,也附声迎合,表示赞同。
不为别的,在这个事情上,谁要是后反对意见,不是通敌叛国是什么?
就这样,古稀之年的太后,不顾众人阻拦,刀劈御座,御驾亲征。
亲自奔赴边关,在灾区布粥施良,安抚百姓。
与边塞军人同在一线,不惧艰险,供吃供住。
就这样,在太后的精神鼓励下,在大秋军队的英明神武下。
终于,大破三十万匈奴,使得匈奴派使臣前来和解。
这一战,不仅让大秋打出个名声,更让太后一战成名。
现在,在百姓的心目中,太后娘娘是体恤黎民,礼贤下士的好娘娘。
可归朝之后,太后却立刻还政与朝堂,与皇家,与天下。
而且,特立伯言伯相国为首辅,管辖朝廷一切事物。
而她自己,则是告病隐居深宫,颐享天年去了。
其实,太后这病,是四分真六分假。
毕竟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舟车劳顿也是损害心身。
可更多的,是借此能试探一下天下人的口风。
以及当今朝堂上的形形色色,和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因为太后这病,太突然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病,恰好是与伯言伯相国面谈后的第二日病倒的。
虽说太后声称是自己突发恶疾。
可这突发……即使旁人不说,也不兴人家想想啊?
这一来二去,太后退朝的“真实原因”,就在民间被传成了各种版本。
有人说是伯相国逼迫的,有人说是伯相国威胁的。
还有人说伯相国对太后扎小人,给太后下降头。
起初,伯言是并不在意的,还有些耻笑太后的做法。
觉得只是小家子手段罢了,不足为奇。
可他高估了自己的名声,低估了太后的影响力。
这一来二去,他这个首辅也算是做不下去了。
此时太后呢?她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