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捉虫/修文(1 / 2)

死之眼的咒灵 成渊 2983 字 2022-04-05

    芥川龙之介是很容易会因为尊敬和憧憬而不由自主拘谨认真起来的性格。

    ——因为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敬仰的人看。

    这孩子平日看起来和惠一样冷静自若, 但实际上,他的情绪要比惠敏感很多,而且在精神上的需求比较大。视情况而言, 这种精神需求可能还会远远优先于龙之介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

    作家角尾的作品是将龙之介进入文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也是稚嫩的龙之介那尚未成型的精神世界的引领者。

    于是,不知不觉, 文学成为了满足他精神需求的一种类似于信仰般的存在。

    就像是教徒一般, 芥川龙之介对那位曾经用几封信帮助过贫民窟出身的三位孩子取得合法身份、帮银拿到《新娘阿千》出演资格, 还写出让他沉浸其中作品的角尾老师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向往情绪。

    这种向往, 在他在学会用Twitter默默关注转发妹妹银的工作日程的同时和他最敬仰的角尾老师搭上话后, 已经演变为一种非常可观的地步了。

    ……所以卯生没办法将自己就是那位作家先生的事情告诉龙之介,苦恼的思忖后, 还认真拜托自家孩子们不要告诉龙之介这件事。

    于是一视同仁, 连带中也和银也不知道卯生的笔名, 那三个小家伙只知道对方似乎是以投稿随笔和画一些插画(修饰版回答)赚取稿酬为生。

    当然, 这绝对绝对不是出于什么恶趣味。

    这点可以担保, 毕竟性格认真的卯生很少会开玩笑。

    老古董先生他,只是不太希望龙之介那孩子在自己面前太过拘束而已。

    ……毕竟现在对方的拘束表现就已经有点严重了。

    在中也和银都已经舍去敬称、亲昵的喊咒灵先生名字的现在, 只有龙之介自始至终无比礼貌的喊他为“北泽先生”。

    不是疏离,不如说恰恰相反,正因为在这四年的岁月中被大人的魅力彻底折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爱对方的龙之介才会用那么认真态度对待对方。

    在龙之介看来,北泽卯生值得被人尊敬爱戴。

    不仅仅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还温柔又无私,思想深邃、知识渊博又理智可靠。

    一个如人间神明般完美的存在。

    龙之介不知道自己能回报些什么, 因此只能奉上他全部敬意。

    然而这样的尊敬稍稍有点过头了。

    已经演变成不管卯生说什么龙之介似乎都能接受的程度。打个比方, 哪怕是龙之介极其不喜欢的蜜桔, 也会因为是卯生给得而努力吞下去。

    看起来和惠是一路子的冷静,但实际上截然不同,龙之介是个一根筋的笨蛋孩子。

    卯生满脸颇为无奈。

    明明和中也还有银那样,当然最好是和茶茶、惠、津美纪那样自然的和他相处就好了……

    四年了,卯生都快以为自己其实收养了六个小孩了,虽然现在这个状况好像也没差。

    不管怎么说,两家人现在最低最低也已经算得上是亲朋关系了吧?

    高大的咒灵先生责任感很强,他有在偷偷努力。

    不管是摸一摸龙之介的脑袋、夸一夸对方的学业、和对方聊天或者坐在缘侧一块看书……总之,用了各种实际行动拉进距离的卯生费劲功夫,终于让那孩子在自己面前更像个普通孩子一点。

    至少能够坦率承认自己的喜好和厌恶的事物,也能在和卯生聊天时鼓起勇气提出和卯生不一样的想法。

    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

    过程也真是相当的艰难。

    卯生实在是不希望龙之介因为他的作家身份而再度恢复成原来的态度,不,很大可能会是更过火、直接翻个数倍的尊敬——他不怀疑这点,因为龙之介对“角尾”这个作家的喜爱已经溢于言表了。

    平日他们聊天的话题很多都是围绕着文学,而龙之介提到“角尾”这个作家名字的次数,四年来也已经多到数不清。

    卯生:万份庆幸自己在最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把笔名告诉这孩子。

    不然的话……双重敬仰加持,卯生都不敢想象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头秃场景。

    卯生一贯没什么架子,也不习惯被人如此尊敬的对待,哪怕是在生前也特别不习惯。

    至于暴露后的问题……

    卯生:“……”

    他不太确定龙之介的反应。

    咒灵先生惭愧的在心底为因为隐瞒真相的事情感到抱歉,有些担心龙之介在知道真相后会不会觉得被欺骗而感到生气。

    但他自己必须这么做。

    过度尊敬憧憬一个人,会让自己的思考被带着走,不再分辨对错。

    那孩子还太小了,他才十二岁。

    偏偏从现有的思想表现来看,又太过有狂教徒的潜质。

    这不行。

    卯生不能让龙之介的思考现在就被局限住,不能让这孩子在思想尚未定型的幼年期就把另一个人的思想当做自己的一切。

    崇拜、敬仰和喜爱一个人,不一定坏事,但也不一定是好事。

    这取决于是否能保持自身的思考和理性。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