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 52 章(1 / 2)

戏明 春溪笛晓 5306 字 2022-04-02

    文哥儿回到家中, 也不嫌累,哒哒哒地跑去找他爹,想从他爹嘴里掏出点关于丘濬和王恕的恩怨情仇来。

    他爹也真是的, 肯定知道丘濬和王恕不太对付, 也不提前给他通个气!

    有“刘棉花”的教训在前,王华就很注意这方面的事,鲜少在文哥儿面前说起朝中诸事。

    听文哥儿问起了,王华瞅他一眼,说道:“王阁老与丘尚书之间的事, 与你个三岁小子有什么关系?”

    文哥儿道:“唉, 丘尚书太喜欢我啦, 我不忍心叫他伤心。”

    王华:“…………”

    王华一时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

    丘濬和王恕那点事,也没什么特别的,主要是他俩三观不合。

    丘濬这人年轻时最爱读些杂七杂八的书,看完还爱发表自己惊世骇俗的观点,听得人瞠目结舌。

    比如范仲淹向来是文人标杆, 庆历新政那一群人更是读书人心头的白月光。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一直都备受文坛推崇,觉得他们很有孟子之风。

    偏丘濬就讥讽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实属“多事”。

    王恕作为实干家, 本来就不太喜欢丘濬这种理论派,听了丘濬这种言论后就更看他不顺眼了。

    于是有次大伙坐下来聊天,王恕也对丘濬冷嘲热讽,说你好好一当代大儒咋还去写杂剧那种下九流的玩意(就是那部狗都不看的《五伦全备》)。

    丘濬:“…………”

    丘濬觉得王恕这人不能处!

    兴许是年少轻狂时期大谈自己的“高论”挨过不少毒打, 丘濬后来写书三观就正常多了。他老来写成的《大学衍义补》就有不少夸赞范仲淹的内容, 改为嘲讽别的阿猫阿狗。

    当然, 哪怕丘濬每次和人雄辩完都偷偷回去修正自己的三观,他还是和王恕处不来。

    你骂我可以,骂我书我记你一辈子!

    简而言之,十分记仇.jpg

    这个翻脸过程讲出来,王华怕文哥儿跑去当面嘲笑丘濬。

    到时人丘尚书岂不是要落下个痛揍三岁小儿的恶名?

    这不行,这不可!

    他不能陷丘尚书于不义。

    王华道:“诸位长辈之间的事,也是你能打听的?”

    文哥儿见他爹嘴巴这么严,也拿他爹没办法,只能唉声叹气地走了。

    既然他爹提都不提,估摸着这老丘和老王没什么深仇大恨,文哥儿好奇心很快就消失不见,每日仍是忙忙碌碌(吃吃喝喝)。

    转眼迎来了旬休日,最近几天天气转暖了,文哥儿终于可以逐步减负,不必再穿得跟个球似的,走起路来别提多轻快了,一大早就直奔王阁老家玩耍。

    王承裕一早就把侄儿王显鸿拘在家里,说是要他好好接待文哥儿这位小客人。

    距离文哥儿的府学一日游已经过去好些天了,顺天府学还是笼罩在文哥儿的阴影之下。

    主要是吧,那天上课的两位夫子老提起文哥儿。

    好不容易熬到他们不说了,李东阳的最新文章又在文坛流传开。

    不仅文哥儿这位小神童再次走进众人视野,连顺天府学也随着李东阳这篇趣文出了把名。

    瞧他们顺天府学学生多么地友爱,夫子多么地亲切,气氛多么地开放包容,隔壁国子监监生看了都想换学校!

    作为事件亲历者,府学教授有幸受邀成为这篇文章的第一批传阅者,乐得他一整天都合不拢嘴,可谓是走路都带风。

    于是府学教授直接邀全体师生一起欣赏这篇佳文。这下好了,其他夫子开始问李兆先什么时候安排文哥儿再到府学一趟,不能厚此薄彼,得把课全听了。

    很不错,只有王显鸿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王显鸿得知自家小叔请了文哥儿来做客,在心里骂骂咧咧了好几天,可又不敢不听话,只得推掉狐朋狗友的邀约捏着鼻子在家等着文哥儿上门。

    等瞧见文哥儿一大早就跑来了,王显鸿开口就讥讽:“你是想来我们家吃早饭吗?”

    文哥儿摸摸肚皮,感觉走了这么一路,早起吃的那顿已经消化掉了。他很矜持地回答:“也不是不行。”

    王显鸿:“…………”

    我在嘲讽你,我是在嘲讽你,你小子到底懂不懂!

    文哥儿表示他不懂,他不明白,他只知道王显鸿说要给他管早饭。

    双方僵持不下。

    还是王承裕这个做东的笑着说道:“来坐下吃些茶点再聊。”

    文哥儿还惦记着王承裕说的蜡梅茶,当即没再执着于“管早饭”,乖巧听话地跟着王承裕往里走。

    王承裕既然说赏晚梅,挑的还真是能瞧见蜡梅的地方,他们临窗而坐,就着温暖的炉火往外瞧去,可以看到朵朵嫩黄的蜡梅在枝头绽放。

    只是到底已经是冬末了,枝头的蜡梅瞧着稀稀落落,远不如隆冬时开得盛。

    王恕为官清廉,儿孙大多也是清俭度日(就是王显鸿这小子不小心长歪了)。

    王承裕平时负责府中的送往迎来,自少年起就练就了以时花入茶的好手艺,寻常茶叶过了他手便如再造,拿来招待客人既风雅又不费钱。

    如今蜡梅将谢,他拿来待客的便是今冬刚焙好的蜡梅茶。

    即便文哥儿还是个三岁小子,王承裕仍是亲自烹茶相待。

    文哥儿年纪尚小,喝不得浓茶,王承裕便只给他添了少许茶叶,随着茶烟袅袅升起,茶中的蜡梅也随之舒展,那一朵朵小小的黄花宛如在杯中次第绽放。

    清浅的香气也随着飘漾开。

    文哥儿觉得这茶可真好看。

    拿来送茶的点心也很好看。

    比如其中有样泡油糕,瞧着类似于他以前吃过的见风消,不过瞧着是一个个圆泡,大小和形状都和后世的泡芙差不多。

    这圆溜溜的小圆点心,小朋友也能一口一个!

    文哥儿拿起一颗往嘴里一塞,再把嘴巴轻轻一合,那薄薄脆脆的泡油糕就噼噼啪啪地碎了,甜滋滋的馅汁一涌而出,放肆地犒赏着每一个味蕾。

    整个过程甚至都不用使牙齿!

    这可真是太好玩了!

    王承裕见文哥儿喜欢,顺嘴给他介绍了一下。

    这泡油糕是他们老家陕西三原的做法。

    那边可是关中地带,手艺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极有唐宋遗风。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夫,可做不出这般圆润可爱的外形来,大多会被炸成歪瓜裂枣。

    一口泡油糕一口茶,好吃不腻!

    文哥儿愉快地蹭吃蹭喝完,满足得不得了。他主动询问:“不知王阁老可在家中?晚辈登门,应当要去拜见长辈才是。”

    王承裕道:“父亲年事已高,不常见客。”他看了眼有些坐不住的侄儿,再看看乖巧懂事的文哥儿,又补了句,“我让人去瞧瞧,若是父亲无事,我再领你们过去。”

    王显鸿听到他叔提到自家祖父,整个人一激灵。

    他祖父为人刚正严肃,要不是忙于政务没空管他,他不知得挨多少骂!

    王显鸿一边在心里祈祷他祖父千万别有空,一边磨磨蹭蹭地挪到棋盘边看文哥儿与他叔下棋。

    王承裕是得知文哥儿在与杨廷和学棋,才见猎心喜想要与文哥儿手谈一局。瞅着文哥儿那小小的个头,王显鸿打心里不信他还会下围棋。等两边在棋盘上杀了酣畅淋漓,他看向文哥儿的目光震惊到不行。

    他叔的棋技可不差,这小子看起来居然没落下风!

    早知这小子这么可怕,他那天就不主动找茬了。

    现在好了,他被李兆先他爹写进文章里去了!

    现在王显鸿走到外面总感觉大伙在盯着他脑袋看,窃窃私语说什么“大好的头颅”。

    王显鸿别提多郁闷了。

    更郁闷的是,他在旁边看棋都不太跟得上文哥儿和他叔的思路。

    这小子真的才三岁吗?!

    在王显鸿越来越怀疑人生的复杂心情之中,一局棋下完了,文哥儿到底还是输了一筹。

    王承裕风度极佳,不会像王老爷子那样赢了就得瑟,文哥儿输了也没太气恼。

    他没急着收棋,而是拧着小眉头对着棋局试着复了一下盘,想琢磨明白自己是怎么输的。

    王承裕并不催他。

    恰在这时王阁老那边传了话过来,说这会儿正好有空,王承裕可以带两个小孩儿过去。

    文哥儿本来还在纠结呢,听了这话立刻把刚才输掉的那局棋抛诸脑后。

    那可是活的阁老,必须得见一见!

    三人一同前去王阁老处,只见一个老得和丘濬不相上下的老者坐在那儿。他身穿居家便服,衣着瞧着还算随和,身上却自带一股子不怒而威的威仪。

    王显鸿在他面前怂得跟鹌鹑似的。

    文哥儿本以为丘濬是最爱黑着一张脸的人,见了这位老人家才发现强中还有强中手,都七十出头了,脸上居然找不着一丝丝笑纹!

    文哥儿会这么震惊,也是不清楚王恕平时都是做啥的。

    王恕作为吏部尚书给朝廷举荐的人才挺多,可他给朝廷踢掉的蛀虫也多。

    有次王恕一口气列出两千多个官吏名单,表示这些人考评不及格,咱要举行末位淘汰制,直接革除这些家伙的功名让他们滚回家去!

    那可是两千多位辛辛苦苦考出头的官吏,牵涉到的恐怕远不止两千多个家庭。

    王恕说开除就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