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匍匐在地的李善长,朱元璋闻言,怒火并未消散分毫,甚至想起了一笔旧账,胡惟庸案朱元璋可以对李善长既往不咎,但不代表朱元璋心中对李善长没有怨憎。
尽管李善长拒绝了胡惟庸一而再再而三的谋反要求,但却隐瞒不报,这便是最大的不忠。
当初昭告天下,说李善长乃吾之萧何,建国封爵的时候,朱元璋一共封了三十四个国公,这李善长便排在第一。
不过萧何对刘邦可是忠贞不二的,最初萧何的官职比刘邦高,可当他决定奉刘邦为“主公”,跟着刘邦打天下以后,就一直把刘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韩信是萧何极力推荐给刘邦的,因此韩信对萧何非常尊重,萧何对他也有非同一般的感情。但是,当吕后想杀掉韩信的时候,他知道这是刘邦的想法,尽管心里不忍,仍然积极配合,用自己的名义,把韩信骗进宫杀掉。
咱们再来看看李善长是怎么做的。胡惟庸想谋反,派人劝说李善长加入。李善长听说后,大惊道,你们这是干啥?稍不慎重,就是要诛九族的。李善长没有答应。但是他也没有把这事告诉朱元璋。后来,胡惟庸又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李善长说,我已老了,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好自为之吧。他还是没有参加,但依然没有告诉朱元璋。他没有告诉朱元璋,就说明他对朱元璋不忠,而且显示出他在观望中,想着静观不动,若是胡惟庸胜了,就加入胡惟庸的集团。这显然是朱元璋没办法接受的。
萧何行为收缩,善于避祸;李善长则恃宠自纵,目空一切。
刘邦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后方让萧何治理。后来,又让萧何担任宰相之职。萧何因为办事公正,品德高尚,得到文武大臣及民间百姓的一致认可,享有崇高威望。但是萧何知道,除了“功高盖主”外,还有一句话叫“德高盖主”。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有德者居之”。你品德太高,获得百姓拥护,皇帝自然忌惮你。雍正继位以后,看见曾经和他争位的八皇子胤禩穿着朴素上朝,就对他很生气,认为他这是还在想着“收买人心”。萧何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故意地做了一些贪污的事情,让刘邦斥责他。这就叫做“自污”,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正确。
而李善长不是这样做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封李善长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很多事情让他处理。可是,他在朝中却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对手下的大臣们非常严格,让大臣们害怕他。当朱元璋生病,让他处理朝政的时候,他都自作主张处理事情,不去向朱元璋汇报,也不去问候朱元璋的病情。他没想过,他的一切都是朱元璋赐予的,应该时时对朱元璋感恩戴德。因此朱元璋早就对他很不满了。
一念及此,朱元璋的目光从李善长身上,缓缓移到了徐达身上,冷声问到:“魏国公,你可也跟韩国公持相同看法?”
徐达浑身一颤,陛下这是动了杀心啊!
很显然,大明国公虽仍有不少,但这件事情陛下却只叫了老李跟自己,并不是因为陛下对老李跟自己最为信任。
而是因为老李跟自己,在朝中的关系所致。
李善长没有女儿,只有儿子,儿子李祺娶了临安公主,对于皇位继承人,没有任何牵连。
徐达虽有女儿,而且有四个,大女儿徐妙云却是嫁给了朱棣,更是正室王妃,其余三女也均嫁给了皇子。
常遇春英年早逝,儿子常茂年纪尚轻,又是太子朱标的老丈人,蓝玉又是常遇春妻子的弟弟,更是常茂的亲舅舅,这两人自然不适合参与这种事情。
朝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勋贵关系,这种事情又必须又勋贵在场,思来想去,朱元璋才会叫来李善长跟徐达。
但朱元璋却没料到,李善长竟然极力反对,自己立即跟朱雄英相认。
徐达见朱元璋大发雷霆,思忖片刻之后,这才缓缓回到。
“陛下,老臣跟魏国公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