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拉拢一批(1 / 2)

        “《建筑学概论》是李勇周导演写的剧本,韩国导演,也是韩版《建筑学概论》的导演,他跟了奉俊昊导演三部电影,这个剧本打磨了五年,算是中韩合拍,我们做的第一部基于韩国编剧的本子……”

        “我们做电影,最看重的是剧本,然后才是其它。”

        采访的记者忽然问了柳亦非:“你觉得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

        柳亦非有点小尴尬……

        她之前喜欢在微博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想,北影编剧老师曾经夸过她:“小姑娘理论不少”!

        类似‘演员演戏是电影第一创作阶段,后期剪辑是第二次的创作生命,配音决定了多大程度还原本有的生命力,这其中任何一个过程想做好都极其不易,观众的情感是无法猜的,就如我深知要感动观众先得感动自己,一个好的电影是一个丰盛的心的产物不是盲目的数据堆砌,电影是有其生命力的,电影浮躁,观众便会浮躁。’

        咋一看好有道理!

        细一分析,全都是屁!

        一戏之本是什么?电影是这么创作的吗?

        还演员演戏是第一创作阶段……

        戏剧四要素:故事、舞台、演员还有观众!

        怎么到了电影,演员成了第一创作阶段?

        你男人是编剧诶!

        “你别问她了,她只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权利吧……”

        你踏马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沈梦溪瞪了演那个提问的记者,后者赶紧换了话题……

        沈梦溪实力护妻!

        ……

        影评人,或者说评论链条对电影有多重要?

        在美国,成熟的电影市场,影评人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挖掘新导演,还有那些被埋没的电影。

        所以,一到颁奖季,就是这帮影评人大显身手的时候。

        国内,有点尴尬……

        你只能解说比较热门的影片,即便是有大量新导演的First青年影展,出专题的公众号针对的也都是《中邪》、《心迷宫》这几部片子……

        为啥?

        因为有热度啊!

        你解说《美姐》、《南浦》、《缺氧》、《告别》……

        没人看的!

        没人看,就没法变现。

        恶性循环……

        问题有两个:严肃影评人没有平台去写一些很严肃的影评,一切都是流量说了算。

        第二:就算写了这些影评,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带动票房,没什么用,写了也白写!

        连周黎明这种媒体出身主流影评作家同样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很难持续进行系统化影评写作了,其他人就更难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好事!

        这帮影评人很扯淡,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中国电影!

        前几年,各种抨击商业片,各种鼓吹第六代,吹台湾新浪潮、日苯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电影,你品,你细品,这种心理,无非是默认了只有美国人才配拍商业大片,美国商业电影占领中国市场是正确选择,本质上就是欧美文化买办的投降派老生常谈。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影者花了钱当然有权利说出自己的看法,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某些影评人扇阴风点鬼火,为了某些私利或者秀优越感来带节奏。

        所以,沈梦溪买了土豆之后,专门推出了视频杂谈功能,就是鼓励这些UP主能占据话语权!

        广木木海风就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