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冷声道:“王爷夙兴夜寐,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朱家江山,魏国公死在小人之手,王爷在南京也屡遭险境,朱家还有什么脸面立在朝堂之上。”
他一向充满了斗志,胸中如有烈火燃烧。
郭臻停下泡茶动作,靠在舒适的椅子上,直视张煌道:“张煌,你说的很有道理,但你也知道,延平王本已安安稳稳过了两年,为何今年会蠢蠢欲动?如今陛下与本王,只有一个人能在朝堂上说话,你以为谁更合适?”
张煌惶恐,跪地叩首:“下官愚钝!”
“浙东义士,江南诸生,为反剃发令而起,不是为了维护朱家江山而起,也不是为我郭臻而起,你们下去再好生想想吧。”
漫长的会谈后,三位督抚退出楚王府,在南京朝臣眼里,这三人俨然成了楚王郭臻最忠实的爪牙。
送走三人,郭臻起身前往厢房,他突然很想去看看那两只海东青。
年初起兵过江发动江北战事后,郭臻前次返回南京匆匆忙忙,这次回到南京也是忙忙碌碌,再无闲情雅致去喂养那两只海东青。
能臣如鸟,鸟如能臣,驾驭群臣之术,郭臻已是了然于胸。
姚启说郑珑做大事而惜身,江南士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初剃了发的人,没有脸面再来直谏反对他,没有剃发的浙东人早已投在楚王府的帐下。
前几年,郭臻让陈珑执掌大权,又限制能与陈珑抗衡的杨巍,势单力薄的浙东士子为了在朝堂站稳脚跟团结一致,彻底投靠楚王府。
而复兴社士子呢,当初满清攻破江南时,有几人没有剃发?
七月下旬,大明三地督抚联名上奏,请封楚王郭臻为摄政王,内阁首辅马英附议。
工部尚书张维闭口不言,刑部尚书张肯、户部尚书堵锡愤而递交辞呈,吏部尚书陈珑还躲在家中养病。
与此同时,都察院十三名御史联名上奏楚王郭臻飞扬跋扈,不尊朝纲。
内廷反应迅速,小太监传旨,十三名人被撤去职务,贬至湖广军中效力。
御史弹劾楚王郭臻引发的反应可当做郭臻对反对者的处置方式,因为从种种迹象表明,皇帝的玉玺虽在宫中,但没有掌握在隆武皇帝手里。
朝堂内外群情汹汹,次日,又有四个不怕死的御史再次上书弹劾。
这次朝廷的惩罚极为奇怪,内廷传旨,将这四人驱逐至海外岛屿,不遇赦令,不许再返回。
结果如郭臻料想的那样,朝堂虽然还有不同的声音,但却无人再上书弹劾他。
对在南京城中为官的朝臣来说,海外岛屿瘴气丛生,远离故土,骨肉分离,被贬到那里是仅次于斩首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