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臻坐在当中的虎皮大椅上,陈泰陪在他右手侧,诸将各自归坐,帐中一时间安静无声。
“诸位都是大明的柱石,一定都在猜测本王为何要把你们都召集来南京!”郭臻的声音很平缓,他端坐在那里的姿势沉稳如南京城的石头城墙:“今年能收复襄阳,湖广诸将功不可没,这是湖广战事的终点,也是北伐战事的起点。”
台下诸将精神振奋,龙云瞄向郑秋,郑秋在看着地面。
“最快明年,大明将出兵北伐,在座的每个人都可能要与东虏对阵厮杀。”
郭臻目光如炬,扫视帐下,因要把兵马掌握在楚王府下,所以明军一直没有设立文官监军。
各地武将既不受文官统辖,又没有监军监督,权限极大,他此番聚集诸将到南京,既有大事要办,又要借此震慑诸将。
郭臻向陈泰轻轻招手,陈泰取出一份诏书呈上。
“本王才向陛下请了一份圣旨!”郭臻坐在座位上展开诏书,那不像是圣旨,倒像是他的家书:“秦锋,封榆林将军,林毅,封广平将军,金桓,封太平将军,李过,封荆州将军。”
“李亨、袁宗、郑谦、孙敬、杨震、贺英、张彪、陈诚皆升总兵!”
“从今天起,总兵不加地名,镇守各地另有命令。”
被念到名字的人都心中欢喜,他们接到来参加此次军议的命令后,心中已经有了预感,但真到听到这个命令时,各人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
秦锋和林毅继龙云和郑秋之后被册封将军之名,两人都感到意外。
秦锋才因刺杀案被贬到荆州,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竟然还能升官。
林毅南下时在军中实权曾经仅次于龙云和郑秋,但杭州守城战后,他再也得不到独领一军的机会。
金桓倒是觉得自己理所当然,他献出南昌,在湖广征战中一直不遗余力,他的功劳郭臻都看在眼里。
至于李过,他是忠贞营的代表人物,理应得到一个将军的职位。
秦锋抬头看郭臻,郭臻却没有看他,他虽然不在乎这个将军的名号,但心中还是涌上一股暖流。
郭臻语气一转,接着说道:“各位且莫高兴太早,官职越大,要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楚王府下不要只领军饷,不做实事的人!”
“诸位麾下都是大明正兵,从今往后总兵辖定员一万兵马,将军辖定员两万兵马,不得私自扩招兵马。”
“正兵的兵仗、号服、兵器都由楚王府统一发放,从今往后,军饷也由楚王府核实,兵部发放,军中百总以上武将均上报楚王府和兵部做名册记录。”
“总兵以上调任异地最多可带三百亲兵,所以诸位原有豢养的家丁,要么归于正兵,要么解散了吧。”
郭臻声震如雷,大帐中瞬间安静下来。
大明因军饷经常被克扣引发军中家丁制已成惯例,各镇兵马等同于总兵的私兵,朝廷一直深受其害,郭臻也是抓住这个漏洞才能从宁绍起兵,但他决不能容忍这种混乱的体制一直延续下去。
每个人心中都在盘算,郭臻的策略有利有弊,如李过麾下有忠贞营六万多人驻守荆州,按照新的体制,他只能统辖两万兵马,金桓麾下也有三万多人,那多余的兵马该如何处置?
郭臻很快解除了他们的疑虑:“各总兵精选能战士卒,其余兵马要么归农,由各地官府安置,要么划归各地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