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珑的中军都是郑氏子弟,听见命令后,各自抽刀像陈博扑过去。
郑氏不动则已,一动则比郭臻嚣张百倍。
隆武三年,延平王郑珑以奉朝廷密旨为由,在广州城外抓捕广东总兵陈博,昭示陈博与客居广东的益亲王朱慈勾结,意欲谋反,将其在广州城下斩首。
粤地郑氏兵马在新任广东总兵李邦的支持下进入广州,驱走两广总督丁魁,又派兵抓捕益亲王朱慈。
才从江西班师的郑氏明军,拐道从赣南进入广东,杀向广州以接应郑珑。
这场巨变让江南大地震惊,各地的总督、巡抚乃至总兵都呆了,在他们眼中,郑珑的行径比郭臻恶劣百倍。
为了得到广东,郑珑什么也顾不上了,他以为,江南总督府能在皇城门外策划兵变,郑氏当然可以自取广东,杨巍诱使的兵变后遗症正在爆发。
闽军进入广东,郑氏开启了大明内部各派系撕破脸争斗的帷幕,各地讨伐郑珑罪过的檄文如潮水般飞向南京城,把这个烫手山芋送到隆武皇帝手里。
两广总督丁魁,两湖总督何腾,乃至广西巡抚、两湖巡抚都不约而同上书弹劾郑珑。
郑氏兵马在广东与本地的留守明军进行激烈的冲突,两广总督丁魁无法容忍丢失最富庶的辖地,从广西调集同样才从江西回归的广西狼兵攻向广东。
半个月前的战友此刻变成了对手,所有人都做出了反应,唯有权势通天的镇国大将军郭臻像是被两湖的战事牵制住,对此事充耳不闻。
郭臻是最先得到这个消息的人之一,郑珑此举其实得到了他的默许,强大的势力最讨厌现行的规矩,郭臻也一样。
不过,如果所有的规矩都被郭臻打破,他的恶名一定会远扬天下,现在好了,缙绅和士子们要在郑氏和他之间选择一个,郭臻以为自己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这不是一个比谁更好的时候,而是比谁更不坏的年代。
广东的战事一直在延续,郑氏花了大血本,没有朝廷的圣旨,广东各地有不少缙绅和营兵把他们当做叛军。
远在两湖的镇国大将军郭臻可以装傻,南京城内的隆武皇帝和内阁几位大学士却是无法一直回避下去。
隆武皇帝紧急召见郑森,经过两个月的修复,隆武皇帝和郑森的关系正处于最好的时候。
秦淮河畔的密议有隆武皇帝一份,也有郑森一份,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这等事,如何能不让隆武皇帝抓狂。
郑森进入皇宫时很冷静,每个人都在逼皇帝,郑氏也不例外,隆武皇帝没有选择。
从两湖和两广传来的消息看,何腾和丁魁对朝廷也在阳奉阴违,只不过两人是督师,根基肤浅,无法像郑氏和郭臻那样在各地说一不二。
郑森见到隆武皇帝之后三跪九叩,若是以往,隆武皇帝必会亲和的让郑森平身,但今天,隆武皇帝没有急于让郑森平身。
隆武皇帝真的很喜欢郑森这个年轻人,就像他很欣赏郭臻,但立场的不同,让他们三人注定要成为生死对头。
“如果我有个女儿能嫁给这个年轻人,不知是否能改变他今日的立场!”
隆武皇帝在心中发出一声哀叹,他在凤阳皇陵中被关了七年,刚被众臣拥立时,没有亲信,没有威望,只能依靠黄道的名望,才坐稳了监国之位。
可惜,黄道为人迂腐,不懂变通,与郑氏和郭臻水火不容,如果让黄道继续担任内阁首辅,现在坐在帝位上的只怕已是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