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的东南倭寇之乱,本就是因为江浙的海商勾结倭寇而起,后来戚光和俞猷平定倭患,大明开始禁绝海贸,片船不得下海,宁波府的双屿岛从繁荣变得萧条。
后来,因闽人走私不绝,福建巡抚许远奏请开放漳州月港海贸,变堵为疏,从此闽人在海贸中一枝独秀。
浙江与大明的税赋重地太近,朝廷担心放开海贸后诱发祸患,封禁之命一直不松。
此消彼长,闽人走私愈演愈烈,早就不限于月港一地,郑氏借此富可敌国。
浙江也有些穷困之徒下海为盗,但终究成不了大气候,闽人乡族情节很重,下海后多抱团行事,浙人被排斥在外。
浙人往闽地走船,要给郑氏缴纳税金,还要随时面临海盗侵扰的危险,赔本买卖时常出现,甚至葬身鱼腹,久而久之,浙人出海的就少了。
海贸势力的变迁,无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堂之上一言可以富一地,一言也可以穷一地,这里面牵涉的激烈斗争远非表象看起来那么简单。
“福建郑氏已成气候,浙人算是自食苦果。”郭臻嘿嘿一笑,喝了一大口茶润润嗓子,接着说道:“福建郑氏虽然把持海贸,但他们出海的货物,如丝绸、棉布、瓷器……多数来自浙江,你我如果能够从中分一小杯羹,就足够成大事了!”
“分一杯羹?这,这是虎口拔牙啊!”许督吓得了一跳,在他看来,福建郑氏可不好惹。
“许公子莫慌,我既然这么提出来,自然有办法分羹和应付福建郑氏。”郭臻说话的时候很自信,给人一种山人自有妙计的感觉。
“郭东家如果真有办法,那我当然愿意与郭东家合作。”许督听郭臻说的动听,当然不会拒绝送上门来的好处:“只是不知这羹该如何分?”
“许公子可知福建郑氏获取浙江货物最常走哪里道?”
“不知!”
“他们最常走这条道!”郭臻伸出手指在桌子上划了一道曲线:“我听说浙江巡抚准备追剿浙赣闽交界处的山贼,而这些山贼主要由闽人组成,许公子难道还不明白这其中的机会?”
“邱宵父子!”许督脱口而出。
福建汀州人邱宵父子带着暴动山民,一直在浙赣闽三省交界地带活动,许督的白头军与他们有着联系。
“这条道路在群山环绕之中,关系了太多人的利益,不知道许公子是否有这个胆量?”郭臻手指轻弹,等待许督的答复。
许督有些踌躇不定,郭臻这一番话既说的他心潮澎拜,又让他心起畏惧,他在浙东生活了几十年,结果还不如刚回江南几个月的郭臻看得透彻。
站得越高,看的越远,上过生死战场,与大明皇帝、内阁大佬、塞外大汗,总督、巡抚、总兵、复兴社魁首等大佬打过交道的郭臻,当然比许督这个有野心无实践的人看的明白。
这些年与郭臻交手的无一不是北境最狡猾和高明的人才,如范永斗、黄台基、额哲、徐弘基……
“郭东家且容我再好好思虑一番!”
许督的手微微颤抖,他虽然义愤填膺、雄心万丈,但当机会真摆在眼前时,竟有些叶公好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