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样一个对变法见解深刻的人,却被放到地方,在赵昱看来颇为可惜,但想起白面老者的提醒,刚才又因兵事革新一事与朱常英闹了不快,倒是不好直接反对,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让皇帝对郭臻再生怀疑。
赵昱想了想,只能委婉地说道:“圣上,历代状元没有这么快被外放出京的,更何况郭臻初入官场,为翰林院修撰,也该好生沉淀。”
这也是赵昱的真心话,郭臻身为状元,这么快就被打发出京,传出去不利于他的前程。
“修撰之职就让他兼着,有个京官名头,也方便他在外行事!”说着说着,朱常英语重心长地说道:“郭臻潜力不俗,岂能困守一院?正该到地方上历练历练,才好为朕的左膀右臂。”
其实,朱常英也有顾虑,知道郭臻三元及第,只等名望和学识累积,很有希望成就大儒,到时候反而不好调配了,这才急于行事,想在郭臻名声大起前,先敲打敲打也好日后掌控。
“圣上,这般兼任于理不合,且郭臻刚入翰林院不到一月,这么快就调离出京,怕是会引起非议,如今新法推行不久有不少阻碍,如果……”赵昱心里清楚,这兼任京官其实是朱常英对郭臻心有愧疚的表现,所以这般接话,从而加重朱常英的这种心理,让郭臻能得无形好处。
果然,朱常英听了这话,略有焦急,抬手摆了摆手,就要反驳,却把桌上杯盏打翻,茶水滚落桌上,湿了几份奏折。
朱常英犹豫一阵,最终做出决定道:“赵卿所言有理,郭臻确实不宜这么快调出京城,那便以半年为期吧。”
“接下来半年,郭臻便继续在翰林院任职,至于具体职事……”
“郭臻殿试时的策论很是精妙,显然对兵事颇为熟悉,那翰林院图书馆的兵阁不是许久没人修编整理了么,正好让他过去,顺便也能学些东西。”
赵昱心里如明镜一般,知道皇帝既防着郭臻,又有心培养他,希望郭臻成为日后兵事革新的中坚。
赵昱暂时稳住了皇帝,算是达到了目的,也就没有再反对,于此,这次君前奏对这才算是完毕。
翰林院藏书馆历史悠久,收藏着诸多经义典籍,甚至有不少大儒手稿,在很早的时候,一度成为读书人所向往的圣地,即便到了现在,依旧是诸多举子、读书人的目标所在,但目的已经有了变化。
随着历代阁臣多数都有着在翰林院中任职的经历,翰林院的政+治意义不断扩大,掩盖了其在学问、学术上的光辉。
即便如此,依旧不能否认翰林院的深厚底蕴,藏书之多,即使是一些传承多年、历史悠久的书院,依旧难以比拟。
当然,为数众多的藏书在收藏和管理上,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防止混乱、散佚、腐坏,更要便于查阅,是以在这藏书馆内,也是按照书籍所属、内容,划分成了若干区域。
其中,兵阁一部正是用来收藏历代的兵家典籍和战役记录的地方,这里也是郭臻即将执掌和管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