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朱常英虽是惊异,有心想要询问,但毕竟身为皇帝,当有矜持,况且眼下时间、地点也不对。
不过,朱常英在郭臻桌边停留太长,难免让其他人生出错误之念,这也是郭臻所写太过意外,使得朱常英在惊讶之下忘记了其它。
离开郭臻的考桌,朱常英心中暗暗盘算起来:“看郭臻所言兵事,比之几个大将也不逞多让,朕还要再思量一番如何安排他才好。”
皇帝也是人,而且长于深宫,对外界没有多少接触,对人的判断,往往基于对方的言语、表现,这也是很多人能凭着几次见面,就让皇帝大加赞赏得以担当重任的原因。
就这方面而言,善于纸上谈兵之人,比那只会打仗而不会交流的人占更多便宜。
朱常英虽然因为田观诬告一事,对郭臻有所怀疑,但由于郭臻才华横溢,难免有惜才的念头,再加上得来的情报里面,只有一些无关之人提及郭臻曾有为其师程膺叫屈的言论,像陈兴、林宸、刘枫等友人,都表示未曾听到郭臻提起这事,这般一来,朱常英对郭臻的怀疑也就减了不少。
更何况,相比于满朝文武,郭臻的这篇文章没有涉及具体的兵改,却隐隐点出了方向,让朱常英的一些想法越发清晰,无疑是雪中送炭的情形。
“可惜,纵然给他个好名次,但不清楚他对其师被贬的真实态度,也不敢真的重用……”
带着这样的想法,朱常英又看了沿途考卷。
这些考卷论遣词造句,辞藻的堆砌,要比郭臻强上不少,郭臻的那篇文章中,既预测了战局,又分析了利弊得失,然后引申出后面的想法,最后更是提出了一个颇为诱人的说法,内容可谓紧凑,如果加上诸多锦绣语句修饰,免不了长篇大论,怕要写到日头落山。
其实,朱常英平日里看折子时,就不喜华丽辞藻,反而中意那种言语精炼的,只因他每天要看大量奏折,对说了半天都不谈主旨的折子,那是深恶痛绝的。
与之相对的,其他考生的文章,粗略一看就能发现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对边疆战事和兵制的理解更有偏差。
这才是正常现象,考生苦读而来,心中存着理想主义,想事情多是依照自身认知,往年的其它殿试考题,也都有着类似问题,考官批卷的时候,也是从中挑选较为优者给予较高名次。
只是,朱常英看过了郭臻的那篇文章,再看其他人所写,却是颇为不满,不断摇头。
“单论才华,郭臻注定不凡,自己想择他人为状元,至少不能太差,只是这榜考生中,难道就没有一个能接近郭臻的?”这般想着,朱常英又先后看了宁弈、张岩、武谚等人的文章,脸色稍微好转:“知己知彼、果断决策;出敌不意、突然奔袭;还有临事机警,这三种观点虽然都有疏漏之处,但也算有些见识了。”
如果事先没看郭臻的文章,朱常英看了三人所作,兴许会大为欣赏,可现在三人所写虽妙,但后果弊端在郭臻的卷子里都已经提到过了,自然让朱常英的看法有了保留,只是对比其他考生,这三人还算难得。
朱常英走走停停,又先后在林瑞、林宸等人身边停下驻足观看,但都没有看郭臻考卷时那般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