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如此,如今还是二月,塞外一些地方气温极低,即便身穿棉服也不能完全挡住严寒,中原兵将抵达后,被冻得手足冰凉,不要说战斗,持枪拉弓都不能圆满,战力至少要消减三成。”
郭臻写到这里,稍稍停笔,那满纸的神韵顿时收敛。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声音在郭臻身边响起:“气温乃是天时,险要是为地利,那策马控弦的后金兵则是人和,照你这么说,岂非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敌手,我大明必败无疑?”
郭臻循声望去,入目的正是隆兴皇帝朱常英。
郭臻并不惊讶,只是作势欲起,却被朱常英制止,就听朱常英说道:“朕巡视时看了你的考卷,忍不住询问,你不必回答,省得影响了答卷。”
郭臻点点头,不卑不亢,继续下笔,朱常英就站在边上,凝神去看,眼中满是矛盾之色。
不过,朱常英站在郭臻边上的一幕,落到了众考官、考生的眼中,又有另外一番含义,不少人都暗自羡慕,也有人卯足了劲也要表现一番。
这些事情朱常英并不在意,只是静静地看着郭臻下笔,越往下看,眉头皱得越紧。
郭臻考卷之后所写的,不再是对战局的推测,而是转而盘点战事得失。
卷上直接点出,大明边军并非必败,也不是战力无法与后金军抗衡,但却不能轻易更改战略,北疆漫长,虽然难以防御,但大明不似后金游牧,阵线背后就是农田沃土、勤劳百姓,所以不能轻易转守为攻。
郭臻的试卷上,对如今的北疆军略也有分析,指出是依托军镇分区防御,大明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设立九个军事重镇。
这种防守之法,当敌人集中兵力攻击一镇时,其他各镇能以兵相救,当敌分兵齐攻各镇时,则各镇可各自为战,以疲惫消耗和迟滞敌军为目标,使之丧失进攻能力,再适时反攻,一举败敌。
郭臻以“堂堂正兵,可以克奇”八字形容,令朱常英心神为之一振。
只是跟着,郭臻又写到,如果敌军攻势不明,贸然调兵北上攻敌,则是自废武功,把军镇要塞之兵置于野外,在兵力暴露的同时,还要以短击长,毕竟,后金骑兵骁勇,极擅野+战。
除此之外,还有致命一点,被几个总兵分别统领的军镇,一旦调兵汇聚,如何协同也是个问题,如果不能配合得当,十成战力先就损失近半。
朱常英看着郭臻对战局的得失分析与预测,额头竟是流下汗水,他猛地想起,这些天收到的诸多战报里,不时就有人提议汇聚兵力,主动北上,现在一看郭臻所书,朱常英浑身骤然一冷。
“观纸上所言,郭臻如果不是手眼通天,观看了边疆战报,就必然是天生的统兵之才。”
朱常英虽然贵为皇帝,但有些事情也没尝试过,只是每日阅读奏折战报,又有诸多大臣、将军教授,多少也知道一些兵法,让他去指挥或许不成,可只要被人点醒,就能看出背后奥秘。
郭臻所写之事,正是如此,令朱常英意识到北上击敌的风险,只是他身为大明皇帝,看到大明军队只能被动防御,只能被动挨打,难免感到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