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现在赵昱的一句询问,却令张轲、罗山感觉有些进退维谷了。
好在赵昱并没有继续逼问,而是话锋一转,再次聊起这篇策论来:“这偏策论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民间之人对利的追求。”
“一如之前的杂文,两者之间相互呼应,给人一脉相承之感。”
“文中不断强调,有人以民逐利,而斥为愚昧,但实际上,即便没有为学,普通民众在生活中依旧能累积智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胜过读书人一头!”
这种说法令张轲、罗山心生不满,但郭臻的策论写的情真意切,显然是抒发胸中真意,很多地方都是源自现实细节,是张轲、罗山,甚至在场大部分官员所不了解的领域,两人有心反驳,却无从下口。
事实上,这篇策论中的观点,也是郭臻两世为人之后才有的感悟。
前世的时候,郭臻也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认为科技发达,就等于站在了古往今来的进化巅峰,如今,随着对人世、对人道的慢慢探索,才知道这是种浅薄的进化观。
古代的人,或许没有诸多科技手段,也接触不到浩如烟海的信息狂潮,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愚昧。
任何时代的人,都会思考、会行动,有着符合自身时代的先进之处。
以此为根,郭臻的这篇策论,言及“利”的时候,不断强调平凡之处的人道智慧。
“不妙啊,此人之才远超想象,如果得了官身,那还了得!”这是张轲此时的心声。
按照常理,新党将得到如此人才罗山作为新党骨干,应该高兴才对,可读了郭臻的文章,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罗山不但是新党核心,还是义理社背后的靠山之一,义理社现在主推的人是刘靖,他担心郭臻的加入,会影响新党的权利划分。
“这份卷子定要想办法压下来,否则,刘靖想成为新党的培养核心,就难了!”心中转过这个念头,罗山组织了一下语言,赶紧说道:“这考生目光尖锐,能从细微处看见道理,但到底经验不够,能提不能解,还需琢磨……”
从发现考卷并非刘靖所作之后,罗山的念头就有了变化,策论中的看法也让他不喜,这才渐渐与张轲相互附和,但话到一半,却戛然而止,而后猛地瞪大了眼睛。
同样的表情,也出现在了张轲的脸上,罗山和张轲的目光同时盯着一句话:为天下理财,非是为利,却是国之大利!
开端的五个字,罗山和张轲并不陌生,他们之所以争锋相对,导火索就是这五个字,当时一看,都觉得是新党思想。
不过,现在通篇看下来,罗山和张轲的看法却有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这考生好大的胆子,将利与国同言,然后说为天下理财,难道不怕得罪世家大族,然后因言获罪?就算是会试策论,一旦传出去,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