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连若的恭敬的举止,太后摆了摆手让她退下,又在她走后怔怔良久。身边嬷嬷轻声道:“有连女史在,王爷走出阴霾指日可待,太后因何仍旧郁郁寡欢?”
太后摇了摇头,“情之一字岂是那么容易放下的?连若当年衷情于阿瑞,至今未变,而阿瑞,亦不是三心二意之人,他之前对顾氏百般爱慕,现虽有些误会,可也不是解不得,哀家刚刚许了连若一个未来,可心里却心疼阿瑞。”
嬷嬷笑道:“太后自是希望王爷与自己心爱之人长相守的,可顾氏并非安份之人,连女史自小长在太后身边,倒听话得多了。”
太后知道嬷嬷是在宽慰自己,她们都年轻过,如何不知,情之一字最难破的就是“心甘情愿”四字,她这些天来时常试探凤行瑞对连若的感觉,可得出的结果并不让她放心,可若再放手让凤行瑞追回顾昭华,她又觉得这样的媳妇太不让人省心,不仅让凤行瑞与永昌帝父子失和,连她和凤行瑞之前的关系也淡薄了不少,所以纵然她对顾昭华心中已有几分认同,却仍是向连若做下了许诺。
太后心中矛盾不提,连若回返自己住所后兴奋难捺。一直以来她都碍于自己丧夫的身份,又顾念着太后的恩情,心里纵然有所望想,却也并不敢表露太多,但此时她顾虑尽消,心里盘算着要如何争得凤行瑞的心。
之前为了常常见到凤行瑞,所以她站在凤行瑞一边,以“女人了解女人”的旗号时常给他出谋划策,现在看来却是不必了,而她首要之事就是要彻底断了凤行瑞的念想,这样她才会有机会真正地走进他的心里。
连若当即就谴人出宫去打探凤行瑞的行踪,得知他没有出京去找顾昭华,便知道自己最后那番话起了作用。连若出嫁前曾见过顾昭华几次,都是太后宫中设宴,顾昭华随家人入宫赴宴,不过顾昭华比连若要小几岁,所以那时年纪尚小,而后连若出嫁离京,便再没见过顾昭华,她脑海中顾昭华的印记来自于京中流言和太后与宫人的转述,虽然她没有尽信那些无稽之言,但她脑中的顾昭华也是奇谋百出、心狠手辣之辈,所以她从不轻视顾昭华。
如何能最快地破坏凤行瑞对顾昭华的念想、最快地走进他的心?连若心中百转千回,夜不能寐。
连若本不是性子软弱之人,所谓将门虎女,她性情中天生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只不过长年寄人篱下,不得不低头,又因丧夫之故在婆家无依无靠,养成了事事谨慎的态度,可实际上她想做的事情,总是要做成的。
连若没有急着去见凤行瑞,而是派人去打听顾家的动向,得知顾昭华真的去了静月庵,而沈氏并没有什么异动时,她更断定了之前的消息不过是顾昭华求和的计谋,顾昭华有求和之意,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连若不敢再耽误,当天便给凤行瑞传了消息,说自己有了好主意能让他与顾昭华和好如初,约他来宫中相见,不过凤行瑞并没有如约前来,这个事实让连若心中一振,这说明凤行瑞已不再相信顾昭华,并且想挽回她的心思也没有之前那样浓烈了。
这对连若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好消息,凤行瑞并不是一个会轻易放弃的人,可同样的,他也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他可以宠爱一个人,却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而欺骗恰恰就是他难以原谅的!不得不说,顾昭华这次用错了招术,没有人会一味的迁就忍让,而这正是她的机会!
试探过凤行瑞的态度,连若便抓紧行动,她有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这是一次疯狂的冒险,但她觉得,为了那个结果,这是值得拼搏一次的。她当即向太后求了出宫腰牌,没有去找凤行瑞,而是出了京,去了静月庵,约见顾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