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选拔就是此刻冷酷无情,登天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荆棘之路。
孙少将的目光扫视了一眼这剩下的十四名候选者,语气隐隐含着几分无形的压力。
“剩下的还有十四人,你们中间会有四人在最后一轮淘汰中被出局,航天中心只需要十个人,最棒的那十个!”
“我需要你们在最后一轮训练中全力以赴,发挥出最好的表现,不要有任何留手,这里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一定要竭尽全力,机会没有第二次,绝不要轻易放弃这次宝贵的机会,在这里,我还要提醒一下大家,考核分数不一定是绝对的,淘汰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筛选,有人为,也有天意,运气也实力的一种。”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的是,即使是被出局,能够走到这一步,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
十四个候选者目光炯炯带着激动看向孙少将,他们都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孙少将对他们寄托的巨大期望。
“蓬莱号,现在开始进入30分钟准备!”
十四名候选者分成了两个组,每组七个人,他们所面对的最后一轮培训就是进行模拟太空飞行训练。
操作用的模拟器完全按照真实的来,不过考虑到未来升级,只是采用组合式钢架进行拼装,整体看上去有点像未完工的太空梭。
候选者们身上穿的模拟用的宇航服却是和真的一样,不过衣服表面埋藏了无数个电磁体,为使模拟过程一切力求真实,既可以与外部磁场形成异性相吸,模拟过载压力,也可以形成同性相斥模拟低重力环境。
不过缺点也不是没有,两人之间的磁场反应如果切换不好的话,呃,就糟了,不是搞基就是流氓。
七名候选者开始进入驾驶舱,这个真正的驾驶舱几乎一模一样,连任何一个小按键的反馈都和真的没什么区别。
“准备填充燃料!”
“燃料二十分钟后充填完毕!氧气补充开始。”
通过无线电,耳边传来模拟发射中心的一道道命令,按照真实情况,一般会在两小时前就开始补充燃料和充电,并且进行一道又一道的仔细检查。
只有在发射前30分钟,航天员才会进入岗位,因此作为第一组的林默他们也是严格按照真实流程进行操作。
模拟太空梭的驾驶舱内是竖的,换做平时,完全可以很轻松的攀爬进去,不过现在由于穿着臃肿的太空服,又没有开启磁点,想要钻进自己的座位,非得花上不少力气不可。
当最后一个候选者钻入后,外面的密封舱门被正式的关闭,并从内部锁住。
林默有点怀念自己的“龙将”陆空两用单兵战术铠甲,虽然灵活是灵活了,还能提供行动力加成,可却不太适合长期在太空生存。
第一组里有林默、2号王学军、15号赖耀武、18号孟学军、35号祁平、39号赵跃和53号黄柏城,七个人互相拉着在太空梭的舱体内爬动,还好在内部结构设计上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花了五分多钟时间,总算把自己按到了特制的抗荷载座椅上。
机长是林默,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和王学军是驾驶员。
15号负责导航系统,18号负责通信系统、35号和53号负责载荷控制,39号负责监督任务监督。
整体训练需耗时四天,他们将在这个全封闭的模拟太空梭内吃喝拉撒、洗澡睡觉整整四天,当中涉及到的工作除了起飞、着陆和控制机体状态外,还有有涉及模拟太空实验等工作。
林默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握了一下操纵杆,基本上和战斗机大同小异,不过辅助功能更加复杂,并不像战斗机在稳定的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太空梭需要完全跨越整个大气圈,严寒到零下近100度和高温至1200度的多种大气圈环境,对适应性要求格外的高。
“18号,确认导航系统是否正常。”
“已完成自检,完成卫星与地面定位连线。”
“报告1号,通信系统连接正常,‘蓬莱号’与17个通信结点实现四通道并联。”
这个“蓬莱号”正是他们这驾驶的模拟太空梭,模拟器实体其实是一个纺锥形,而计算机上显示出来“蓬莱号”实体则是一个大三角形,机身机翼一体化设计,由于只追求速度和稳定性,不考虑作战,这样的设计在直线飞行和起降时,拥有非常出色的性能,特别是从外太空返回时经过大气圈时,可以依靠气动力布局获得足够缓冲速度。
进入各个座椅的候选者将自己开始绑定,这是非常接近于真实的飞行训练,模拟航天服最大可以模拟出10个G的过载力,可以完美模拟出现有神舟飞船的过载力(升空过载4-5G,返航3.24G)。
现在技术进步,可以控制过载力,不像以前没有上升动力装置的返回航可以达到12G的最大过载。
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PS:给力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