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枉插金钗十二行(2 / 2)

金银钗都很长,有的钗梁装饰很精致。

插戴钗的数量不等,唐施肩吾《收妆词》中有“枉插金钗十二行”,唐代新城公主墓壁画中一位少女插戴6支钗。

再就是银镯,这一座窖藏出土银镯229副,径5.2~6.3厘米。

曲圈状,两端缠银丝,端头有孔眼,镯面有三道凸棱。

在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曾经出土一件银盒,内壁墨书“钗钏十二枚共七两一分”。

经核实,其中钗9枚,钏3枚,共七两一分。

钏与银镯形制相同,当为钏。

再就是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银酒瓮。

银酒瓮通高5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9.3厘米。

覆盆式盖,上置蘑菇状钮,盖边与瓮口有链环相连,锁失;

瓮直口,广肩,鼓腹,平底。

底中部刻楷书“酒瓮壹口并盖鏁(suo,同“锁”)子等共重贰佰陆拾肆两柒钱”。

“鏁子”是指衔接盖之链。

唐代每两合今37.3克,银酒瓮实重9873.31克。

此器自名为酒瓮,《安禄山事迹》载唐玄宗赐安禄山物品中也有“八斗金镀银酒瓮”,当为贮酒器。

白居易《咏家酿十韵》曰:“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如果说酒瓮这种酒器,还不算太过特别,那么其他酒具就很特别了。

像是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酒令筹、酒旗、酒纛(dào)等酒具,就很少有人能够见到了。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高34.2厘米,龟长24.6厘米,筒深22厘米。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座为鎏金银龟,托负圆形酒令筒,筒盖一圈以鱼子纹衬底。

上刻鸿雁两对,间以卷草、流云纹,并有银链与盖相连。

筒身以鱼子纹衬底,上刻一对龙凤,间以卷草纹,正面长方形框内双钩“论语玉烛”四字。

依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之说,通常是把行令用具的筹、旗、纛置于一器。

器以银制,名作“笼台”。

“凡笼台,以白金为之,其中实以二十筹、二十旗、二十纛。”

“论语玉烛”当为笼台之属。

银鎏金酒令筹50枚,筹长20.4厘米,宽1.4厘米,厚0.05厘米。

出土时装置酒令筒内,大小基本相同。

酒令筹正面刻有酒令文字,上半段选自《论语》语句,下半段为酒令内容,可归纳为6种饮酒方法。

“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

6种饮酒数量:“五分”(半杯)“七分”“十分”“四十分”(四杯)“随意饮”“放”。

酒旗共8支,长28厘米,宽2.3厘米。

一支上端矛形,下为圆球,长柄圆杆细长,柄上刻“力士”二字。

此外7支制成竹节形,其中一支上端接焊竹叶。

酒纛长26.2厘米,顶端呈曲刃矛形,有缨饰,缨下设曲边旗,旗面上刻线环圈,柄为细长圆杆,柄上刻“力士”二字。

旗、纛为行令的“执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