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0”。
一区。
高文站在底线,弯曲着身体,球拍在掌心里转得飞快,注视着伯蒂奇的发球准备动作,思绪也跟着快速转动起来。
正手?反手?近身?
自己要不要提前移动抢一拍?还是等待伯蒂奇发球然后有意识地将比赛速度放慢下来?
搏杀?拉锯?突击?
然后——
反手。
高文的瞳孔微微一缩,脚步就已经蹬了出去,连续第二次,伯蒂奇试图压制高文的反手,即使更换了发球区。
这次,高文的启动稍稍快了一点点,但恰恰就是这一点点,整个击球就已经截然不同。
一来,击球点抓住了。
二来,回球抛物线控制住了。
三来,落点和旋转也控制住了。
砰!
借力打力的一顶,网球就已经飞快地蹿了回去——
又是中路深区。
伯蒂奇选择和前一分一样的发球,高文也选择和前一分一样的回球,但显然,局势不同。
高文的回球,又深又重!
对阵伯蒂奇,需要小心他的正手发力,也许瞬间爆发力比不上瓦林卡或者克耶高斯,不具备绝对天赋;但他的右手小臂快带前压,非常具有穿透力,看似轻盈,实则刁钻,尾劲饱满。
伯蒂奇很少很少像锦织圭那样抢上升点,而且他的击球节奏也相对平衡,除非被动局面,否则很少用切削或者旋转来改变自己的比赛速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比赛始终相对平均。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面对伯蒂奇,保持回球深度,非常重要,非常非常。
对阵费德勒或者锦织圭,一味的深区回球是不奏效的,因为他们会抢上升点或者改切削来变化节奏。
但伯蒂奇不会。
而形成对应的是,一旦回球出浅,伯蒂奇的跟进和衔接进攻能力非常出色,进入中场区域的正手快撕快带快攻,具备了一拍就形成制胜分的能力,哪怕是四巨头,陷入如此困境,也会非常非常被动。
于是,控制回球深度,也成为对阵伯蒂奇比赛里攻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一分,高文的回发球,深度没有控制住,伯蒂奇抬手就直接形成制胜分。
这一分,高文稍稍抢了一拍,回发球的深度就成功限制住了伯蒂奇。
伯蒂奇刚刚结束发球,身体动作没有来得及完全归位,双手反拍稍稍被挤压到,没有能够完全舒展开来。
结果,仓促之间,伯蒂奇也顶了一拍,中路,深区。
“中路VS中路”。
两位球员都意识到,没有特别好的进攻机会——
因为对方的站位都非常恰当、重心都非常轻盈,防守意识已经上升到最高级别,这也意味着率先进攻一方就需要面对对手防守反击的风险,所以,两位球员都在限制并且压制对方,却没有贸然进攻。
于是,击球落点都保持在中间区域,并不是纯粹直来直往,而是斜线的角度没有撕开,左右移动都是两步的范围内。
连续三拍之后,高文突然发难。
毫无预警地,高文正手撇了一拍反斜线,稍稍撕开一些角度。
果然!
伯蒂奇非常警觉,移动敏捷,连续两个大跨步就已经顺利到位,双手反拍借力打力撕扯出一个更大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