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文来说,菲-洛佩兹的网球风格是职业生涯首次遭遇的全新类型,一切,都需要重新调整适应。
人人都说,这是时代的必然,但事实上,一句“时代浪潮”,却不足以总结一项运动的前世今生。
网球,其实在起源阶段,一直都是草地网球;而发球上网,则曾经是草地网球的主流乃至于唯一打法。
然而在目前四大满贯唯一一项草地赛事温布尔登里,却也已经看不到多少发球上网型球员出现在赛场了,曾几何时,温布尔登被认为是发球上网的胜地,然而现在,发球上网却只是作为一项偷袭技术而存在。
时间,科技,商业发展,一直在默默地改变着竞技体育,网球也不例外。
1996年,斯蒂芬-埃德伯格(Stefan-Edberg)退役,桑普拉斯就曾经表示,最后一位纯粹的发球上网型球员退出历史舞台,在他之后的所谓“发球上网型球员”,全部都已经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调整。
在那之后,鲍里斯-贝克尔(Boris-Becker)1999年退役,皮特-桑普拉斯2003年退役,一直到蒂姆-亨曼(Tim-Henman)2007年退役,这也一步一步宣告纯粹的发球上网型球员正式从这项运动消失。
那么,在这短短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当其冲的,是球场类型的改变。
罗德-拉沃尔在1969年完成“年度全满贯”伟业,至今依旧是没有人能够复制的壮举,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年四大满贯之中,澳网、温网和美网全部都是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一壮举的难度系数。
发球上网这一项技术本身,就是因为草地而生,网球落在草地之上会产生难以预测和无法控制的不规则弹跳,于是球员们想出的对策就是尽可能避免让网球落地,在落地之前就完成截击,将麻烦抛回给对手。
于是,发球上网这一项技术就出现了。
然而,时代在发展,网球告别贵族运动进入千万家,因为草地的培育和整理非常困难,硬地的便利性就凸显出来,可以看到塑胶硬地和水泥硬地在网球这项运动的全面普及过程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直接结果就是,美网在七十年代、澳网在八十年代先后都演变成为硬地。
自然而然地,球员们的打法也跟着做出调整,又慢慢从网前退回到底线。
从过去二十年ATP和WTA的赛事调整就能够清晰地看到,硬地赛事越来越多,草地赛事则越来越少,至于红土赛事则始终保持稳定。
翻开2014年的赛事日历,两百五十积分以上的职业赛事,全年六十四项赛事,其中,红土二十二项、草地六项,其他三十六项全部都是硬地——
曾经占据一席之地的室内地毯则已经彻底消失。
六项草地赛事里,只有温布尔登一项重磅赛事,其他五项赛事全部都是两百积分,甚至就连一项五百积分赛事都没有,更不要说大师赛了。
尽管温布尔登依旧是四大满贯之中历史最悠久、地位最特别的存在,但所谓的草地赛季已经形同虚设,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发球上网型球员的生存空间;同时,硬地赛事的快速扩张,也影响到了新生代球员的打法——
且不说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的“GOAT之争”也受到直接影响,单单说1990年以后出生那一批球员糟糕透顶的网前技术,就能够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