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四三章(2 / 2)

而严阁老区别于其他的阁老,他是真正的出于贫寒百姓家庭。

妻子也是当年启蒙的秀才师父的女儿,所以妻子并没有太多能力。

严家住着皇帝赏赐的府宅,宅子很大,但是里面住的仅仅只有严家几口人。

严阁老治家很严格,严夫人更是每天织布补贴家用,勉勉强强维持住家中的生计。

严阁老才是真正靠皇上的月俸过活的官员,而类似于严阁老这样的官员,还有很多。

回到家中的严阁老,回到冷清的屋子,甚是寒冷。

严阁老的家看似外表住着大宅,而且住在满是一品大员的这条街,住在这里都是高官,或者是皇亲国戚。

只有严阁老家穷的要死,却清贵的要命,在民间颇有清名。

严阁老颇有我穷我骄傲,我吃不上吃饭,但是我骄傲!

从来不接受任何的馈赠,很多商人都会送礼,不要求回报就是一个面子钱。

但是严阁老从来不收礼!就算是朝廷命官都默认的潜规则,他从来不收任何礼。

严阁老自己不收礼,还不允许

家中的其他人收礼。

严家三女二子,三个女儿都已经嫁入同僚之家,两个儿子,大儿子带着自己一家已经去地方当县官。

留在身边的只剩下高不成低不就的小儿子,严炫之在外边人称严老五。

根本就没有严阁老的风骨,被称为孽畜,但是三教九流混得开,除了读书不行,干啥啥行。

严老五年纪虽然小,才十四五,但是却非常心疼自己的母亲,经常在外面混来混去,混出点儿银子。

带回家给自己的母亲,让自己的母亲减少一点压力。

严夫人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子,因为她觉得只有自己的小儿子看到了自己的辛苦。

严阁老坐在家中,这一点上火盆,帮着自己的夫人纺织,心里此时却想到让无功不受禄,去学火炕,心理有点过意不去。

干了一会活,就看见自己小儿子吊儿郎当的回来。

“孽畜,你又去哪里鬼混了?如果让我知道你借着我的名号去鬼混,看我不打折你的腿……”

严阁老瞪着眼睛,特别凶狠的说道,张嘴就骂,根本就不给严炫之反应的机会。

严炫之撇撇嘴,反正他都已经被骂孽畜,骂了这么多年了,根本就波澜不惊了。

严炫之脱掉身上的袍子,崭新的袍子里面穿的确实很旧的内衬,都是严夫人自己织布自己做的衣服。

“娘,看看我给你带回来什么好吃的?你最爱吃的蜜枣糕。我特意去给你买的呀!”

严炫之不鸟他爹,赶紧将在怀中掏出来的点心递给自己娘。

“炫之,自己吃,你正长个子的时候,娘不饿。”

严夫人惊喜地看着自己儿子,嘴里却推辞着不要,但是心里甜蜜蜜。

“娘不都是跟你说了吗?屋子里面点着火盆在干活,你瞅瞅你的手上面都是冻疮,给你买的药你怎么不用呢?……”

严炫之是真心心疼自己娘,赶紧夺过严夫人手中的活,他干起来丝毫没有不好意思。

严阁老只能气的自己呼呼的,没有办法,其他的几个孩子他一瞪眼都害怕。

根本就不用多说话,都是非常的听话,但是只有最后这个小儿子严炫之,说什么都不听。

严阁老也知道自己小儿子是孝顺,但是孝顺的对象是他娘,在此不得不说:“不是让你去国子监读书,你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这个名额都要不到吗?你为什么不珍惜?”

严夫人眼神里面充满了忧愁,瞅着自己小儿子忍不住劝说:“娇儿,你可得用功读书,考上功名……对你自己好。”

严炫之撇撇嘴,缩到床上,他才不想读书,当上官又怎样,跟他爹似的,穷的叮当响。

严炫之觉得他们家就是驴粪球子,外面光,他可不想为了脸面活一生,他不想让自己的娘,自己未来的媳妇儿跟着自己受罪。

严炫之佩服自己父亲是位好官,但是并不代表着他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

严阁老心中叹了口气,毕竟是自己亲生儿子,还能打死怎么着?他又不是刘瑞,心中还是有一些计较。

看着自己老妻手上的冻疮,严阁老心中的执念在动摇。

但是无功不受禄,真的要去接受唐大儒家的援助吗?但是他坚持了大半辈子的执念,不想放弃。

严阁老心中莫名的坚持,也许在其他的人眼中看来分文不值。

严家也没有派人去学习火炕,其他的阁老们同样没有派人学习。

可能也是因为皇上还没下令,等皇上下令了就好了。

………………………………………

唐家,火炕已经风靡全家。

尤其是第一个睡上火炕的唐老管家,别提多开心了。

晚上睡前一把火,烧点喝的茶水,因为实在是火力太强了,一觉到天亮,中途还得起来喝两次水,要不然,热的难受!

有老风湿腿的唐老管家头一次晚上睡个好觉,也不会一夜难眠。

“哎呀,要不是火力太强,太热了,都能一觉到天亮,不过喝两碗凉水吸,压下火气,才不那么燥热。”

唐老管家凡尔赛的说道,反正觉得

自己好开心啊。

而唐府中的主人都安排上了更加方便的火墙,也没有烟雾气,整个屋子都暖洋洋的。

至少唐钱氏和唐明珠再也不想出去玩儿了,而且还将这个方法抄录下来,送给了老家的人。

和老唐老管家一样,有地位的管事的人,都是单独的火炕,享受一把火热的冬天。

而最下等的仆人们的大通铺,连接着厨房的大锅,做饭的时候就把仆人们的大通铺给烧暖和了。

唐家的仆人们都已经铺上了火炕,外出采买时,碰到其他府中的熟人都忍不住的得瑟一番。

三教九流之人很多,传来传去都传成了唐家有秘籍,能让老百姓们温暖的度过冬天。

冬天,老百姓最在意的就是温暖问题,就害怕睡了一觉再也醒不过来了,一觉冻死了。

好奇归好奇,他们也不能去唐府明抢呀。

↑↑↑

唐大儒还很好奇,为什么没有人来自己家学火炕?

等看到五位皇子送来的感想,还有自家两个儿子的感想。

唐大儒才有一些恍然大悟,果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大皇子,二皇子和三皇子,明显就是跟自家的谋士,一起写的这份感想里面全部都是团花锦簇的赞扬。

似乎将唐大儒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夸奖到了极致,千篇一律的说词,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想。

唐大儒读不出来三位皇子的自己的想法,只读出来了他们谋士的想法,还有一种官场的俗套,感觉很油腻。

唐大儒直接按照文笔给评分,都是乙,再高就不行了。

“请先生指教!”

四皇子亲自登门拜访,恭敬的送上自己的感想。

唐大儒也看得很认真,一边看一边点评。不得不说四皇子的文风跟他的做派一模一样,都是非常严谨,实事求是。

而四皇子的观点却非常的鲜明,如果人人都用上了火炕,那么每年靠着卖炭为生的“卖炭翁”他们的生存该何去何从?

天气越来越冷,

在最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买炭烧炭。就算是最差的老百姓也会置办点炭。

基本上卖炭翁们就靠着这冬天卖碳赚钱过活呀。

而唐大儒的火炕经过推广,基本上将这些卖炭翁们的生存破坏掉了。

所以四皇子觉得在没有为这些卖炭翁们的生计找寻到出路之时,不应该直接推行火炕。

因为会造成一部分人的生存危机!

四皇子的说法浅显易懂,但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

唐大儒也反应过来,确实他未曾考虑过这些人的生存,而且事情都有两面性,就说这个火炕虽然普及下来对大多数人有好处,但是却会造成极小部分人失去生存能力。

甚至还有很多卖炭的商铺,也会由此造成很多利益损失。

“不错,懂得反思,并且有同理心,看到了事情的两面性。”

唐大儒对于四皇子的见解给予肯定,同时直接说道,自己考虑不周。

“太傅,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步,还有好多地方想要向你学习。”

但是四皇子却不好意思了,因为他知道唐大儒根本就没管这件事情,而是将决定权交到了司徒皇帝的手中。

司徒皇帝光顾着给自己的宫殿改造了,还没有向百姓们传播火炕好事。

四皇子的感想,如果让唐大儒觉得自己考虑不周,那唐康柏和唐康枫兄弟二人的感想,却直接让唐大儒恍然大悟。

唐大儒直接给四皇子写的感谢,直接写上了甲上。

↑↑↑

唐康柏和唐康枫兄弟二人身上都有唐家商人的基因,所以考虑方面都冲着利益出发。

他们所说的方面都是版权问题,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利用圣人故事。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亦,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