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大魄力的明主(继续万字求月票)
朝堂上的事情纷纷扰扰,不过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朝廷这么大,事情这么多,纷纷扰扰的也很正常。
在一段时间以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情,那其实就算是很安稳了。
在特别大的事情出来之后,那才会真正的让人们关心。
最近一段时间朝堂上还算安稳,唯一一次引发争议的,是因为内务府要把皇家标识给民间商号的事。
不过这事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只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是内阁次辅大学士徐光启。
解决了内务府的问题后,反而衍生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户部要成立一个监管商人的衙门。
这个衙门如何定位,该怎么办理?所有人都是双眼一摸黑,不知道该怎么做。
陛下已经下了圣旨,让徐光启来弄这件事情。朝廷上下关心这件事情的人不在少数。
所有人都在等着户部拿出一个决定来。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次的事情恐怕是一个大事情。
虽然徐光启坐上了内阁次辅的位置,支持他的人也不少,可终究是根基浅薄,在地方上没有什么人支持他。
很多人都觉得徐光启是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的,这是他把手伸向地方的一个好机会,他一定不会放过。
徐光启的家里面。
几个人相对而坐,桌子上面摆放着茶水和点心。
徐光启神色有些着急的说道:“事情就是这样的,你们也都知道了。我们必须尽快拿出一个主意来,所以你们不用藏着掖着了,有什么尽管说吧。”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边的李之藻笑着说道:“这件事情无非就是成立一个新的衙门,那就索性全都按照新的来。无论是人员调配还是职权划分,全部可以重新设定,我们不用顾忌什么。”
徐光启点了点头,拧着眉说道:“顾忌是不用顾忌什么,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闻言,沈庭筠和李之藻全部都看向了徐光启,两个人想听他说出一些东西。
毕竟现在徐光启在这小团队里的地位最高,是内阁次辅,同时也是最值得陛下信任的人,他的消息很重要。
徐光启说道:“这个衙门谁来执掌,是不是要受地方管辖?向地方派人已经是我们协商好的了,至少也要向几个大城派人,比如杭州扬州这些到处都是商人的地方。”
“这就牵扯到我前面说的问题了,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徐光启说到这里,看了两个人一眼,开口说道:“我这么说你们应该明白吧?”
李之藻两个人当然明白,只不过都有一些迟疑罢了。
沈庭筠沉思了一下,继而说道:“谁掌管并不是太难的,交给之藻就可以了。他现在是户部侍郎,官职上正合适,同时也是咱们自己人,由他来主持这个衙门最合适了。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陛下那边会怎么想,会不会同意?”
沈庭筠说完这句话之后,和李之藻一起看向了徐光启。
这个问题他们两个都没有办法回答,只有徐光启能够知道,因为只有他才是陛下的近臣。
这也的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所以两个人都在等着徐光启开口。
徐光启也没有迟疑,直接点头说道:“这个没有问题。”
其实徐光启心里面清楚,从陛下同意了自己的题本之后,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交给自己来做的。
这么长时间了,自己对陛下的心思也多少摸索到了一些。
如果是你想要做的事情,陛下同意了,那么陛下就会支持你;如果陛下不同意这件事情,他是绝对不会让你来做的。
现在陛下要把这件事情交给自己,那么自己举荐李之藻绝对是没问题的。
所以徐光启可以肯定的说没问题。
听到徐光启这么说,李之藻沈庭筠两个人一起点了点头。
沈庭筠继续说道:“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继续第2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要把这个衙门归为地方管辖,不然的话就没有了意义。这个衙门是监管商人的,如果交给了地方衙门,那还有什么用?”
话是这么说,这个道理谁都懂,不从这个方向考虑,单单是从权力的角度考虑,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分给别人。
尤其是官场上的这些人,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如此明摆着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拿出来讨论?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客观的条件不允许。如果你不把这个节制权力给地方,那么就等于你在地方新开了一个衙门,这意味着什么?
朝廷支出的俸禄就不说了,这意味着朝廷在向地方伸手。
往小了说是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往大了说这就是分权。
其他的原因都是次要的,只有分权这一点是主要的,这是中央在向地方收权。
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之后,其他的也就好理解了。这些地方官员怎么可能愿意把权力交出来?
这是每一个官员都不愿意答应的事情。
如果将新衙门的节制权给了地方,那么就代表着权力还是留在了地方,增设一个衙门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更有利于他们收权。
论好处的话,那就是这么做容易推行这个衙门,在地方上的阻力会小很多,甚至会得到地方上的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坏处也不是没有,这么做就等于把权力又还给了地方,那你设定新衙门还有什么用?这个衙门还没弄好就已经就废掉一半了。
有利有弊,就看如何权衡和取舍了。
沈庭筠给出的意思就是新衙门不受地方节制,即便是推行的难度大一些,那么也要硬着头皮往下推,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
听明白沈庭筠的意思之后,徐光启又把目光转向了李之藻,他想听听李之藻的意思。
因为这件事情,徐光启准备让李之藻去操持。毕竟刚才已经说了,让李之藻来主持这个衙门,所以李之藻的意见就很重要。
“我觉得也不应该让地方节制。”李之藻沉声说道:“咱们都在地方上做过官,地方上什么样子你们也都清楚。如果把这个权力给了地方,那就等于白费了。”
“看起来地方官员威风八面,实际上都要和当地的士绅搞好关系。而所谓的商人,哪一家身后没有当地大族的影子?衙门口里边的那些人,有哪一个不是和当地的那些大族有牵连的?”
“地方官员能做的就很有限,所以我们不能让这个新衙门受到地方官员的节制。”
李之藻说的话,徐光启和沈庭筠都赞同,因为这一点他们两人也是知道的。
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一个官员在一个衙门并不能待太久,因为朝廷官员是有任期的,但是有一些人却不会走,那就是衙门口的捕快胥吏之流。
这些人不但是本地人,而且世代在这里生活。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的话,他们是会帮助在这里生存了很多年的士绅,还是帮助一个干几年就走的官员?
这根本就没什么好选择的。所以地方官员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
何况当地的那些大户平日里对捕快胥吏这些人也都是多有收买,银子什么的也都不少,那么这些人帮谁?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一点在场的三个人都知道,所以他们都知道李之藻说的是什么意思。
“好,那就不交给地方节制。”徐光启拍板说道。
徐光启的这句话,就把这件事情的大方向给敲定了下来。
不过问题也只不过是刚刚解决,还有其他的问题,于是徐光启又说道:“可是各地衙门的人选从何处来?”
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去的人不合适,那后果很严重。
如果去的是一个喜欢贪腐的人,到了地方上就是一顿搜刮,自己这个衙门也就不能干了。别说搜刮了,只要是吃了那些商人的孝敬,那也没法干了。
徐光启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李之藻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人应该从哪里来。
从户部出?还是从其他的衙门抽掉?
无论怎么做,都似乎不太妥当。
“这件事情不如交给陛下决策吧。”沈庭筠缓缓地说道。
见徐光启和李之藻都看着自己,沈庭筠伸手捋着胡子说道:“这件事情很棘手,这你们也是知道的,我们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就不如让陛下来做主吧。”
三个人一起点了点头,徐光启说道:“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办。”
在获得了一致性的通过之后,徐光启又说道:“现在我们开始制定这个衙门的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权责,这个就十分的关键。”
其实三个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关键或者不关键的问题了。
凡是牵扯到权力和责任,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搞不好会弄出一场党争。毕竟谁都想多要一点权力,少要一点责任。
三人的头凑在一起商量着,想要把权力和责任划分清楚。
西苑。
朱由校看着站在身边的黄克缵,笑着说道:“这里没有别人,气氛这么好,你就别站着了,有什么事情坐下说吧。”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转头对陈洪说道:“给黄爱卿搬一个凳子来。”
“臣谢陛下。”黄克缵连忙躬身说道。
时间不长,陈洪就给黄克缵搬来了一个凳子。
黄克缵客气了一番后就坐了下来。
等到他把身子坐稳了之后,朱由校这才开口问道:“爱卿今日过来,可是有了眉目?”
黄克缵这边的事情没吵没闹,那是因为已经吵闹完了。
现在有无数人都在盯着他,在等着他制定科举教纲。谁都想知道黄克缵会弄出个什么玩意,这关系着读书人的命运。
现在的黄克缵原本应该焦头烂额才对,可是看起来却并不是那样子,他反而神态从容,脸上带着笑容,仿佛一切已经胸有成竹一样。
对于黄克缵的这种态度,朱由校是很高兴见到的。毕竟朝中的臣子露出这样的表情,基本上都代表着事情已经办好了。
对于朱由校来说,只要把事情给办好了,其他的没那么重要。
听到朱由校的问话,黄克缵连忙说道:“臣确实有了一些想法,只是不知道是否妥当,所以今日才来和陛下说说。”
朱由校笑着说道:“朕是相信爱卿的。不过既然爱卿想说一说,那朕就听一听。”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便坐直了身子,一副等着黄克缵开口的模样。
黄克缵也不迟疑,他今天就是来干这个的。现在陛下既然愿意听了,那他自然是要好好说一说的。
黄克缵说道:“臣觉得这天下门派太多,思想也太多,朝廷制定科举教纲,没必要事无巨细,只需要圈定几本圣贤之书也就可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到黄克缵这么说,朱由校就想到了四书五经,这也就是现行的制度,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他不知道黄克缵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朱由校也想到了一个点,从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明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
朱由校看了一眼黄克缵,他不会是就这个下手了吧?
如果是对这个下手的话,那就是彻彻底底的要打倒朱熹,要绝了理学的根。
朱由校心里面不禁有些迟疑,黄克缵不会这么狠吧?
他问道:“那爱卿可有想法?”
“回陛下,这是臣拟定的名单。”说完这句话之后,黄克缵从袖子里面拿出了一份题本,直接呈递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陈洪连忙走过去,伸手把黄克缵手里面的题手拿了过来,然后双手捧着走到朱由校的面前,恭恭敬敬地把题本递给了朱由校。
伸手将题本拿了起来,朱由校看了一眼,随后瞳孔猛地收缩了起来。
在这一份的题本上,一样也是写了四书五经。
现在大明朝盛行的四书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则是《诗》《书》《礼》《易》和《春秋》。
可是黄克缵这题本上面写的却不是这样的,五经倒是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四书不一样了。
黄克缵直接就把《孟子》给拿掉了,换上了《荀子》。
朱由校是真的没想到,他发现自己真的低估黄克缵了,这家伙胆子太大了!
原本朱由校以为黄克缵把荀子放上去就已经胆子够大了,没想到他居然把孟子给撤掉了。
要知道现在可不是宋朝以前,孟子的地位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孟子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克缵居然敢把刀砍向孟子。
这已经不是胆子大了,这根本就是不要命了。
朱由校看了一眼黄克缵,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
原本朱由校以为黄克缵会刨了理学的根,会针对朱熹,甚至是朱熹注的四书。
可是朱由校无论如何都没想到,黄克缵这不是刨了理学的根,这是直接挖了理学的坟!
把孟子换成荀子,这胆子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而且把孟子换成荀子,那这就和朱熹没什么关系了,朱熹注的四书,也就彻底没了用武之地。
孟子都没了,你个做注的,还就真没有什么关系了。
朱由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内心里盘算着得失。如果自己真的听了黄克缵的,那么会有什么结果?
必定是天下哗然,舆论大波。到时候肯定会是纷纷扰扰争争吵吵。
自己能压下去吗?朱由校在心里面问自己。
在朱由校看来,如果只有自己和黄克缵,肯定是不行。这个家伙赌的太大了,搞不好都会有人想直接弄死自己。
如果加上徐光启他们,或许就有可能。
这让朱由校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