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纳克神庙方尖碑
卢克索神庙:太阳神的领地
在尼罗河东岸,与卡尔纳克神庙相对应的,便是卢克索神庙。卡尔纳克神庙是为了侍奉太阳神阿蒙而修建,而卢克索神庙则属于阿蒙的妻子穆特。这座神庙的规模仅次于卡尔纳克神庙,具有让人惊叹的雄伟气势。整个神庙长262米、宽56米,由塔门、庭院、柱厅和诸多神殿构成。这里的大部分工程都是由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诺菲斯三世完成,后来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门和庭院,并且在门口放置了6尊他的塑像。
太阳神的领地
卢克索位于开罗以南700多千米处,地处尼罗河畔,是古代名城底比斯遗址的南半部。公元前1570年,底比斯人赶走了西克所人,以此处为据点重新统一了埃及,建立了一个领土南接苏丹、北到叙利亚的强大帝国。当时的帝国有多么辉煌如今已经不可知,但在一些流传民间的歌谣之中,依旧可以看到“一百个城门的底比斯”这样的描述,可以窥见其当年的磅礴气势。
卢克索神庙中的狮身人面兽大道
卢克索神庙廊柱
底比斯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它却遗留下很多的神殿和皇家陵墓。在尼罗河东岸的卡尔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是所有遗迹之中最伟大的建筑,这里不仅有全世界最壮观的神庙,还因其浩大的修建规模、不可思议的建筑工艺而闻名。修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卢克索神庙中,每一根柱子都可以映射出法老的威严。
卢克索神庙由庭院、大厅和侧厅3个部分组成,塔门之上的浮雕描绘了当时的节日景象,再现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叙利亚战争之中作战的英勇身姿。走进塔门,可以看到著名的拉美西斯庭院,在庭院入口处造型独特的柱廊由14根16米长的石柱组成,看上去极其壮观。
在神庙的庭院四周,有3面都修建了双排雅致的石柱,这些石柱的顶端呈现出优美的伞花状。穿过庭院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厅与一个侧厅,在中央大厅的东面有一个降生室,其实它是一个小小的礼拜堂。在大厅四周的石壁之上,优美的浮雕展示着穆特女王和太阳神阿蒙结婚时的盛大场面。
文明印记
卢克索神庙与卡尔纳克神庙之间,有一条长达2千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还安置着狮身人面像,所以被称为“斯芬克斯大道”。与卢克索神庙前安置着羊头雕像的“公羊之路”不同,传说节日期间,太阳神阿蒙会通过这条大道从卡尔纳克神庙来到卢克索神庙探望妻子,在朝圣仪式的时候,他也要坐着平底船通过斯芬克斯大道,前往其他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不仅在神庙之中留下了建筑,更留下了古埃及的文化。在他的石刻像旁的石壁上的浮雕和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庆典仪式,还描绘了新年来临之际“圣船”队从卡尔纳克向卢克索往返的盛况。当古埃及人信仰的太阳神阿蒙一家乘坐着4艘船,在法老和祭师的陪同下穿过尼罗河,两岸歌舞相伴,大家烹牛宰羊、群臣欢宴,气氛十分热烈。
卢克索神庙以其令人惊艳的雄伟气势,让人们领略到法老的威严。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时代。那些高大的石像与石柱,以及雕刻其上的象形文字与图案,都仿佛是一卷卷画册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似乎可以令人忘记时间的流逝,在赞叹中长久沉醉。
底比斯古城:百门之都
作为古埃及中世纪和新王国时代的首都,底比斯在古埃及的历史地位极高,不仅是供奉太阳神阿蒙的地方,修建了诸多的神殿,也是皇室陵墓谷地最为集中的地方。如果要窥见古埃及高度文明,底比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迄今为止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已经让它成为最古老的都城之一。
跌宕的古城命运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古城,它见证了整个古埃及兴衰成长的过程。从公元前2134年开始,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定都在底比斯,一直到公元前27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这座古城,在长达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底比斯始终在古埃及的每一页历史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游人行走在底比斯古城中
古埃及时期的底比斯之所以可以得到兴盛,与太阳神崇拜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法老们在定都底比斯之后,还将太阳神阿蒙视为诸神之王,定为全埃及最高的神。在为太阳神修建各种神庙的过程之中,底比斯的地位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阿门内姆哈特一世虽然想将首都从底比斯迁移到李斯特,但是却没有阻止底比斯为太阳神兴建纪念性建筑的风潮。
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中王国遭受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侵袭,在大半个埃及沦陷之后,喜克索斯人在阿瓦利斯建立了一座都城,成为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也因此陷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衰落。而当阿赫莫斯一世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攻占了阿瓦利斯城,将喜克索斯人赶出埃及,法老们又一次选定了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
为了将底比斯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显赫的都城,法老们不断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夺大量的财富和战俘。第十八王朝时期,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开始感受到神庙祭司们对自己王权造成的威胁,决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埃赫那吞改革。这一举措让底比斯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断衰落,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
第二十一王朝之后,随着古埃及统治者内部矛盾升级,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代的海上民族不断入侵,新王国不断衰落,底比斯也难逃厄运。至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洗劫并火烧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大地震最终让底比斯古城长眠于地下。
虽然底比斯古城成了一堆废墟,但是这里曾经繁华的文明却遗留下了许多财富。规模庞大的神庙建筑群、帝王谷之中的王室墓葬群,都吸引了盗窃者。进入现代之后,人们只能在卢克索和卡尔纳克一带依稀看到一些底比斯遗址的残垣断壁。
百门之都
如今的底比斯古城遗迹占地面积155平方千米,这里的古城和墓地是埃及最著名的古迹。横跨尼罗河中游两岸的城垣,让历代法老都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了无数的神庙、宫殿和陵寝,试图通过建筑把自己的权力载入史册。
底比斯古城文物古埃及人的装饰物
底比斯的原名叫作卢克索,埃及人之中有一句谚语: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这说明了底比斯作为都城在埃及人心目之中的地位,让它来代表埃及几乎是没有异议的。这座古城的建筑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堪称是世界古建筑艺术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流逝,宏伟的殿堂与庙宇都已经湮没在风沙之中,但硕果仅存的庙宇遗址和墓葬依旧让人可以想见当年鼎盛时期的风采。
在埃及人的传说中,底比斯古城一半是给生者的,另一半是给死者的,是生与死相结合的一座城市。古城的东部神殿林立,是生者之城;西部则安置着法老和贵族的陵墓,是来世之都。希腊大诗人荷马曾经赞誉底比斯是“百门之都”,大兴土木、广建神庙也是底比斯辉煌时代的突出特征。相距不过2千米的卡尔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都是埃及最宏伟的建筑,这里供奉着太阳神,经过数代王朝的修葺,凝聚了古埃及数千年的建筑艺术精华。
底比斯古城遗址
和尼罗河东岸的神庙建筑群相对,在底比斯古城所处的尼罗河西岸的群山之中,古埃及的帝王后妃和达官显贵墓葬群集中在这里。这些墓穴依靠着山势穿凿而成,帝王谷中的法老墓室,有的洞穴可以深入地下100多米,墓道起伏曲折,包括各种厅堂,结构复杂。而墓葬之中的墙壁和拱形天花板上的彩色壁画,则记录了古代埃及人的生活。这些壁画有各种动物形象,也有各类神明,包括古代耕耘、狩猎的情景,宫廷歌舞的情景都展现其中,图案鲜明、色彩繁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老的祭殿和宝藏
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中的陵寝,已经足以让底比斯名垂青史。但除了这些让人赞叹的遗迹之外,底比斯作为政治、宗教中心,还有很多祭殿建筑。祭殿是人们祭祀亡灵、举行典礼的地方,法老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热衷于修建各种规模的祭殿。这些祭殿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西岸,其中以第十八王朝法老阿美涅姆黑特三世的祭殿最为宏大、壮丽,可以容纳数千人,但如今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地基痕迹和一块高10米的石碑和高20米的被称为“美姆侬坐像”的法老雕像。
在祭殿遗迹之中,被称为“拉美西姆”的祭殿也以其突出的特色而闻名。这座祭殿属于拉美西斯二世,祭殿四壁与圆柱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比较完整。在塔门宽敞的外壁上,镌刻着法老征战时的胜利场面,在内壁上描绘着天堂里的狂欢画面。在祭殿的露天庭院中,高达19米的拉美西斯坐像高耸,虽然柱廊厅跟卡尔纳克神庙形制类似,但后面的圣堂却未能保存下来。
除此之外,第十八王朝期间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祭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她派遣建筑师在代尔巴哈利的山峦之中选中了一个群山环抱的凹地,建造了一座带有柱廊的三层平台建筑,正面有一条斜道可以拾级而上,代替了通常布置在圣殿前的庭院与柱廊厅的常规设计,因此被称为“最卓越的建筑”。只是这个建筑师因自己的杰作而得意忘形,居然在本应镌刻女王名字的地方写上了自己的大名,引得女王勃然大怒,因此丢掉了性命。虽然如此,他所创造的建筑艺术却永远地留在史册之中,也算是心愿得偿。
纵观古埃及历史,再也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像底比斯一样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也没有一座古迹可以像底比斯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文物。那些祭殿之中丰富优美的壁画,那些神庙之中壮丽无比的石刻雕塑,那些让人无限向往的帝王陵寝,都将底比斯的名字一遍一遍写进了历史里。不管是如今残破的遗址石块,还是被收藏进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里的艺术珍品,都是人类文明的灿烂一页,也是埃及文化的璀璨篇章。
俯瞰底比斯古城
阿布辛贝勒神庙:永恒的凝视
在拉美西斯二世为埃及留下的诸多惊人建筑中,阿布辛贝勒神庙是最为壮观、浩大的一座。为了打造这座神庙,他从全国以武力俘虏了大批的工人,用了近20年的时间,建造了这座雄伟无比的神庙。建造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拉美西斯只是为了赞美他的功绩以及他和妻子之间的爱情,还有人认为他这么做是为了让努比亚安定下来,以便从附属国之中获得更多的黄金以及廉价的劳动力。
卓越功绩的见证者
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是埃及鼎盛时代的开始,他为这个古老的文明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但卓越的功绩也让他变得非常自恋,穷尽各种方法来赞颂自己的功德。在阿布辛贝勒神庙入口处的4座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充分体现了这位法老心目中的自己:他表情严肃,戴着埃及双王冠和内梅斯头巾,眼神凝望着远方;在巨型坐像的脚下,两侧都刻画着被俘虏的战俘,既彰显了他的战功,又表现了拉美西斯的骁勇强大;而坐像旁边还站着他最爱的女人、他的母亲,以及七名最宠爱的子女,这说明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个热爱自己家庭的法老。
阿布辛贝勒神庙柱廊大厅内部石柱及精美雕刻
阿布辛贝勒神庙位于埃及南方城市阿斯旺,纳赛尔湖西岸,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33年左右修建了这座神庙,距今已经3300余年历史。
拉美西斯二世修建阿布辛贝勒神庙,除了彰显自己之外,还为了供奉埃及的三大国神。1813年,考古学者伯克哈特发现了这座神庙,除了外面的院墙和一个太阳神神龛之外,神庙所有的部分都是在巨大的岩石之上修建而成。它依靠着山崖凿建的牌楼、巨型的摩崖雕像、前后柱厅和神堂等都让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
阿布辛贝勒神庙一共包括两个重要的巨型神庙,均用岩石雕刻而成,一座是献给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哈拉赫梯神以及被神化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大神庙,还有一座是献给女神哈托尔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的小神庙。在修建这些神庙的时候,埃及最高统治者希望展示出征服努比亚的气概,壁画之中有极力描绘了军队作战的纪念场面和铭文,也展示了古埃及的宗教仪式,成为埃及力量的象征。
这座雄奇的神庙虽然有很多巨石,但它并不是一块块巨石堆砌而成,而是依靠着粉红色的砂岩悬崖山体,让工人劈凿出的宏伟建筑。大神庙高达30米,宽36米,纵深达60米。经过3000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这些石刻依然完好无损,可见其石质有多么坚硬,也让人更加惊叹古埃及人的雕刻技艺以及选料水平。
观赏了神庙外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进入神庙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左右两排的柱廊大厅,这座大厅是大跨度的核心构建,承受着洞顶极其沉重的压力。穿着盔甲的石刻勇士整齐地左右分列,默默守护着大厅四周的壁画,似乎依旧在歌颂拉美西斯二世的卓越战功。
在神庙的内部,还有一个大列柱室,里面8座高达1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立像是模仿俄赛里斯神的形象雕刻而成,两侧的壁画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人激战的壮观场面。
在第三道石门之后,是大厅尽头的小石室,这里是神庙最深的地方,并排着4座石像,分别是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美西斯二世和拉哈拉赫梯神。
太阳神的独宠
阿布辛贝勒神庙坐落在纳赛尔水库之畔,远远望去,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在内的4座神像庄严肃穆。
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号是“拉的正义强大”,因此他在太阳上做足了文章。古埃及杰出的建造者通过精密的天文学运算,计算了每一天太阳运行的轨迹和阳光的位置,让太阳不仅可以照耀在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峭壁之上,还可以穿过第三扇门后的岩石,准确地照射到殿堂之上。每年有两个日子,拉美西斯的生日2月21日、拉美西斯加冕日10月21日,当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阳光可以落在大殿深处,照亮60米深处的圣殿,照射在阿蒙拉神太阳神、拉哈拉赫梯神天空之神和被神化了的拉美西斯的雕像身上长达20分钟,而位于最左侧的普塔赫神冥界神则不会被照到,因为他是冥界之神,不需要阳光。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
巨型的拉美西斯石像一年两次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象征了太阳神对于法老独特的赐予。这一神奇的现象,引发了埃及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惊叹,并将这两个日子定为太阳节。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中的壁画:赛特set,左和荷鲁斯hor,右为拉美西斯二世祝福。
20世纪60年代,埃及决定在阿斯旺开始修筑高坝,建成世界上第二大水库,也就是后来的纳赛尔湖,包括阿布辛贝勒神庙在内的诸多努比亚古迹面临着沉默在湖底的厄运。虽然这项工程为埃及带来了30的耕地,整个国家的电力供应也提高了一倍,但即将被淹没的这些珍贵的古迹引起了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了拯救努比亚的呼声,50多个国家对此积极回应。从1960年到1980年间,全球专家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古迹挽救行动,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实地勘察了湖水对于神庙的威胁,对努比亚的22座神庙进行了方位测定,并在拆散之后化整为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带。阿布辛贝勒神庙在这次挽救行动中原样向上移位了60米,确保它不会被水淹没。尽管费尽了苦心,可是太阳节的时辰还是因为神庙错位而被误差了一天,可见古埃及的神庙建造者的天文运算是多么精准,就连现代科技也无法超越它。
要想实现太阳节的奇观,神庙的建造者必须集合天文、数学、地理、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之中的研究成果。但是当时的埃及任何事都以法老为核心,一切的知识都是为了服务拉美西斯二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处于最显赫的位置。即便如此,阿布辛贝勒神庙丰富的文化底蕴,依旧不愧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巅峰之作。
神庙中的埃及文化
作为古埃及现存保护比较完好的石窟神庙,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古埃及建筑中空间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其中的布局、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纹饰都代表着古埃及文明的灿烂成果。
阿布辛贝勒神庙建筑布局严谨对称,空间沿着轴线纵深方向顺序布局,神庙入口处的双塔式门墙向外倾斜,分界线角落处反曲线线脚装饰,上面有环形半圆线脚装饰。门墙强调了神庙的立面和进入神庙的大门作用,增加了神庙的肃穆,也被象征地称为“地平线上的大山”。
由于阿布辛贝勒神庙隐藏在山崖之中,整座神庙直插尼罗河河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石刻也是从山崖之中开凿而出,坐落在梯形的基座上,面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座雕像本身就形成了神庙的正面,神庙入口就在四座雕像中间,山崖上的巨人让在尼罗河航行的人们可以从远处看到神庙,象征着法老压倒一切的威严。
阿布辛贝勒大神庙大列柱室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神像。
阿布辛贝勒小神庙中的壁画:创世神卜塔tah和拉美西斯二世。
在入口处上方的太阳神壁龛之中,太阳神阿蒙拉的头部是鹰的装饰,上方也雕刻着一排狒狒正抬起爪子,似乎是在朝着太阳欢呼,象征着太阳神永远守护着法老。
从大门直通神庙的石窟大殿,大殿按照神庙传统呈现为庭院形态,左右各有4根方柱,穿着礼服的法老巨型雕像就靠在方柱前,这象征着法老在祭祀死亡中将得到再生。在大殿的顶棚上,雕刻着圆盘形的双翼太阳,四周的墙上和石柱上也刻满了浮雕和铭文。
神庙之中最神圣的地方就是圣殿,这里用花岗岩做底座,安置着法老和神的雕像。圣殿的内部石柱不仅粗大而且密集,越往里顶棚就越低,而地面则会渐渐升高,空间从室外逐渐过渡到室内,越来越封闭。离柱廊越远,内部空间越黑暗,从窗户和屋顶缝隙中进入的微弱光线更增加了神庙的神秘感。
埃及神庙大多通过屋顶的高差形成高侧窗采光,用石条做屋顶和屋梁,所采用的石柱都尺寸较大。古王国时期的方柱都是原始抽象四棱柱,既没有柱基,也没有柱冠。随着雕刻技艺的提升,发展出了八棱和十六棱的柱子,也出现了圆形、低矮的柱基和柱冠。到了晚期时代,柱头的形式受到了自然的启示,雕刻的技能也更加发达、变化多端,有莲花,有纸莎草花,也有棕榈叶的形状。浮雕细致精巧、雕刻精确,让建筑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特色鲜明。所有植物形状的圆柱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它们和神庙一起代表着“宇宙”,并且暗示神的永恒存在与万能。即便在同一个庙宇之中,甚至在同一个序列里,柱顶的主题都会有所变化,但是在整体视觉上却保持了和谐与统一。
阿布辛贝勒神庙里的空间装饰丰富,以浮雕和绘画为主。不管是门墙、围墙,还是大殿的内墙面,都有很多浮雕。这些浮雕装饰主要讲述了法老一生的功绩,描绘了他远征各地、狩猎、宿营、攻克堡垒和激战的场面,还有一些浮雕表现了法老满载着战利品回到埃及,受到民众们热烈欢迎的场面,题材丰富、构图多变,而且激动人心。所有的神庙浮雕都保持着传统倾向,形象也都是理想化的,法老的形象在所有的构图之中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他既可以被描绘成百万雄师的领袖,驾驭着战车,也可以是在沙漠中狩猎,私人护卫分布在他身周。这些场面都是赞颂法老以神之子的身份威震四方,并且祝福他在享受冥土之上的权力和幸福。
神庙中的绘画与浮雕都表现出了精确的技术性和真实的激动人心的现实性。古埃及艺术的现实性倾向并不是用写生的方法,而是刻画生物或者物品最重要的特征,具有深刻的民间基础,是在描绘埃及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埃及修造阿布辛贝勒神庙的工匠艺术家以自然而平衡的方法让所有的场景都充满了生命力,从不会让人感觉拥挤或呆板,不管是人像还是动物,抑或是文字,都设定好了框格,绝不会逾越自己所分配的位置。
以阿布辛贝勒神庙为代表的古埃及神庙,不仅记录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更对现代艺术带来了启迪,是世界古文明重要的遗产,对后人有着语言难以描述的魅力。即使是在几千年之后,全世界的人们依旧可以从古埃及的文化之中寻找到满足,这也是古埃及文明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阿布辛贝勒神庙也有部分损毁,但法老以及诸神在埃及人民的心目中永存。
方尖碑:崇拜太阳的纪念碑
著名的西方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这样评价埃及文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够形容的巨大业绩。在诸多埃及瑰丽的文化遗产之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除了巍峨的金字塔,还有高耸秀美的方尖碑。它们一个在尼罗河的西岸,一个在尼罗河的东岸,见证着埃及文明在数千年之中的兴衰起落。
太阳神崇拜
方尖碑是古埃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代表着古埃及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古埃及的法老都非常重视方尖碑的建造,将它看作是和神对话的工具。现在,虽然很多埃及方尖碑都因为历史原因流失到了其他国家,在罗马、巴黎、纽约和伊斯坦布尔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它所代表的埃及文明却一直根植于那片热土。方尖碑obeisk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文obeiskos,它的本意是小叉子。绝大多数的方尖碑都是用一整块的花岗岩制造而成,而这些或红色、或黑色的石头大多来自埃及南部的阿斯旺。
埃及卡尔纳克神庙及入口处的方尖碑
从形状上来看,方尖碑是一个长方体,长是宽的倍数,看起来很狭长。但方尖碑直立的四个面并不一定完全相等,只有前后或者左右对应的两个面绝对相等。方尖碑的顶部是一个角锥体,就像是一个小金字塔,这个角锥体的四面和水平面大约呈60度角。除了顶端之外,方尖碑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相对应的面也都是平行的。但也有例外,可能是工匠们的失误,现在位于巴黎的卢克索神庙方尖碑有一个对面稍微弯曲。
大多数的方尖碑都摆放在神庙入口处,也有一些位于坟墓前。现存的方尖碑中最高的是位于罗马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前的方尖碑,高约32米。而最小的方尖碑是用红色花岗岩制造而成的,它位于埃及佛罗伦萨博物馆的大厅中,只有7英尺高。
古埃及人将方尖碑看作是太阳的射线或一束光,认为它可以捕捉到早晨初升太阳的第一缕光。方尖碑狭长的外形以及顶端的小金字塔都表达了这种源自宗教崇拜的理念,而选择红色花岗岩也是为了在色调上更加近似太阳。
埃及见证者
方尖碑上的铭文大多以赞美太阳神、法老为主,将法老和太阳神紧密联系起来。在赫利奥帕丽斯城的西北部有一个太阳庙,前面的方尖碑由第七王朝法老乌塞特森竖立,铭文赞美了他是永恒的创造者。而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期间,在许多神庙前也竖立了方尖碑,赞颂他是金色的雄鹰、王冠的管理者、太阳神最满意的人,是太阳的儿子。
方尖碑是反映埃及历史的一面镜子,它俊美的外形和碑身上匀称、大方的象形文字,都是美学研究的对象,透露出古埃及发展历史和成就。考据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塔石碑上托勒密五世的希腊名字,辨认出了相应的象形文字,又在尼罗河上菲莱岛的方尖碑上认出了埃及艳后的名字,最终在1822年9月发表了论文,促成了埃及学的诞生。不管是方尖碑的铭文,还是建造、运输、竖立的过程,都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去研究。方尖碑以它的神秘和秀美,向世人展示着古埃及人的智慧,也展示了古代人类文明的辉煌。
方尖碑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竖立于神庙的入口,高度不等,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阿斯旺大坝:是非功过任评说
尼罗河作为埃及境内唯一的河流,从南到北全长1600千米,没有支流,两岸只有5千米宽的条状带是肥沃的农田,其余地方便是茫茫沙漠。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来自埃塞俄比亚山区的雨水泛滥,溢出尼罗河的河床,两岸的农田才可以养活这里的人民。几千年来,为了进一步拓宽河岸边界,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埃及人开挖运河、修建堤坝,从未停歇,但也因此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阿斯旺大坝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的土木工程。
治理母亲河
尼罗河流经非洲东北部,全长6600千米,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长河。由南向北,它穿行于东非高原和北非高台地状高原东部。上游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境内的喀什穆附近汇流,成为尼罗河正流,往北进入埃及境内,注入地中海。
阿斯旺高坝
作为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上游水网稠密,支流众多,并有湖泊调节流量。但经过了阿特巴拉、撒哈拉沙漠的热带干旱区域,进入埃及之后的尼罗河河谷狭窄,河床比降变大,只有阿斯旺到开罗的1200千米可以在每年6月到10月之间河流泛滥时淤积沃土,也为这里带来了肥沃的河谷绿洲带,在开罗以下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用纵横的河渠保证了埃及农业生产,让这里成为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驯服尼罗河,减少它在中下游的损耗量,自19世纪以来就有很多人在尼罗河上修建堤坝、人工河道和蓄水量很小的水库,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人们控制尼罗河以保证免遭洪水与干旱侵袭的愿望。为了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灌溉的需要,1903年,埃及人民在阿斯旺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闸坝阿斯旺水坝,也就是所谓的老坝低坝。这座堤坝由英国设计,埃及军队与希腊、意大利工人建成,大坝长3千米,高27米,库容10亿立方米。老坝的落成促进了埃及农业生产,增加了可耕地,对于埃及的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可耕地和水力发电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1964年5月14日,为把尼罗河水从正常的水道引开,以便开始阿斯旺水坝第二期工程,苏联总理赫鲁晓夫与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起按下一个引爆电钮,为尼罗河开辟一条新的河道。
阿斯旺高坝
在老坝运行了数十年之后,经过激烈的辩论和争论,埃及政府和决策者在埃及人民的坚决支持下,决定在老坝下游阿斯旺以南7千米处建造另一座阿斯旺大坝,也就是高坝。这项工程自1952年启动,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直到1970年才完成。大坝工程相当艰巨,大坝体积是吉萨大金字塔的16倍,一直到1968年大坝投入运行之前,环保人士都在尖锐地批评它。建成之后的大坝全长36千米,库容1620亿立方米,水电发电量每年100亿千瓦时。
经过50多年的运行,历史证明阿斯旺大坝给埃及带来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它让耕地面积扩大了53万平方米,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效改善了整个埃及的能源状况。同时,这座大坝还减少了尼罗河中下游泥沙淤积,让中下游航运更加发达,增加了旅游人次,让就业率大大提升。最主要的是,这座大坝完全控制住了阿斯旺以南尼罗河上游的水流,让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免受洪水与干旱的威胁,让埃及人民远离了饥荒。1993年,开罗举行了国际大坝会议的执行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全面论证了阿斯旺大坝,证明了它的成功。
高坝的建造被埃及人民称为“驯服尼罗河的百年圣战”,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称“阿斯旺大坝将埃及带入天堂”,人们认为它足以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相媲美,巩固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是埃及经济史上最佳投资。事实上,大坝确实达到了当初建造它的目的,1986年到1988年间的非洲三年大旱中,尼罗河发生严重干旱,苏丹、埃塞俄比亚都出现了饥荒,但因为高坝的存在,几千万埃及人民免受毁灭性灾害。
是非功过
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大坝之一,阿斯旺大坝从立项开始就受到了许多争议。大坝修建于强权大国争霸的年代,隐匿在它的规划与建设背后的历史尚未为世人所知,在美国政府不顾其资助允诺,拒绝对大坝提供资助后,英国和世界银行也放弃资助。纳赛尔总统在这种形式下绝对对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利用其国有化后的收入作为大坝的建设投资,苏伊士运河危机由此爆发,直接带来了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起战争,导致英国首相安东尼伊登下台。之后苏联介入,为阿斯旺高坝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成为苏联在非洲资助的第一个大型开发项目。这些相关的政治因素与高坝建设背后水资源政治紧密相连,也是导致阿斯旺大坝在世界范围内声誉受损的原因之一。
纳赛尔湖边矗立的埃及一俄罗斯友好纪念碑,以此纪念两国共同努力建立的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形成的纳赛尔湖
依靠阿拉伯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会的支持,第三世界水资源管理中心与埃及水资源和灌溉部通力合作,对阿斯旺高坝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方面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2007年2月,“阿斯旺高坝水资源政治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开罗举行,全面研讨了高坝的是非功过。
任何一座大坝的建成,都会引起河流原始水情变化,对于整个水利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地方环境发生变化。阿斯旺大坝也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上升、盐碱化和水涝等问题的加重。尼罗河三角洲西部虽然因为大坝获得了40的新开垦土地,但因缺少相应的排水系统,纽巴瑞亚等地水位急剧上升,出现了严峻的地下水问题。由于地下水位慢慢升高接近地面,对于卡尔纳克神庙等遗迹石质结构产生影响,就连位于高原地区的狮身人面像也因为水位上升,导致盐分侵入人面像砂岩和石灰石基座空隙,出现了岩石结构沙泡和表层脱落。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发现狮身人面像严重被侵蚀的现象,所有人都认为是高坝引起。
但是,人们也承认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不仅是农业发展计划的需要,更实现了其他诸多需求,满足了埃及工业用电需求、防洪以及改善了尼罗河航运条件。它让埃及的农业规划具有更多灵活性,让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增加了水稻和甘蔗的种植面积,将浸灌转变为常年灌溉,从一年一季种植变成了一年三季种植。
埃及阿斯旺附近的莲花塔,也是一个纪念埃及与俄罗斯友谊的纪念塔。
作为国家级工程,阿斯旺大坝造福于大多数埃及人民,产生的收益也被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保护尼罗河流域及三角洲地区免受洪涝和干旱灾害,让这个国家幸免于1964年、1975年、1988年和1996年4次大洪水的灾难。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效益来看,大坝都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毫无疑问,作为埃及人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里程碑,大坝在尼罗河水资源管理与优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为埃及人民带来的帮助,无法用金钱来估算,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不利因素。更加可喜的是,大坝所带来的不利和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控制和适当的处理。在这个古老的国家,大坝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安乐,也必然会让这个国家更加富强。
亚历山大灯塔:永不消逝的光明
公元前331年,在地中海南岸,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这里,并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在此后的100余年里,这座年轻的城市迅速成长,成为了埃及的首都,成了整个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堪称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与城市一起崛起的,还有一座矗立在港口外的导航灯塔,它高达135米的高度堪称当时的“巨人”,那熊熊火焰日夜不息,为水手指明了航行的方向。这座灯塔令人惊叹的建筑水平,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但它却又不带有任何宗教、政治色彩,完全为民所用这就是亚历山大灯塔
地中海明灯
修建亚历山大灯塔的起因,源于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次皇家惨案,来自欧洲的皇家喜船在亚历山大港附近沉没,船上的皇亲国戚和新娘全部葬身鱼腹。国王托勒密二世立刻决定在港口外的法洛斯岛上修建一座导航灯塔,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在公元前280年前后终于落成。
这座灯塔被命名为亚历山洛斯灯塔,整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塔基是一个方形的巨大底座,稳稳地扎根在海岸边的礁石上。核心部分是正方形的塔楼,中部是八角形的塔身,顶层为圆柱形的灯火楼。在灯火楼的穹顶之上,伫立着海神波塞冬的巨大雕像。在灯火楼上方,一面巨大的铜镜竖立在那里,白天它可以反射太阳光,晚上则反射灯火楼上的火光,就算50千米以外的航船都可以遥望到灯塔的光芒,不会迷失方向。还有传说称,这面镜子反射的火光可以在敌人的军舰进入港口之前就将它点燃、焚毁。
文学创作中的亚历山大灯塔
灯塔落成几百年后,有一个叫作阿布哈加格的阿拉伯旅行者发现了这一建筑,并做了这样的记载:“灯塔在岛屿的末端,底座为正方形,每边长约85米,面临大海的那一面底座比较大,建造得很牢固,设计也很精美,还有一段古老的铭文被刻在坚硬的黑石头上”透过他的描述,我们似乎看到了灯塔的雄姿。
世界奇迹之七
在亚历山大灯塔落成之后,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一流高层建筑,其建筑技法与成就都堪称奇迹。但是在众多光环之下,灯塔的命运却充满坎坷,多次强烈地震让它的灯火室遭到破坏,在1100年时更因地震破坏而仅存了塔基,彻底失去了导航作用,变成了一座瞭望台。此后不久,在塔基之上一座清真寺拔地而起,而随后的百余年间地震又摧毁了清真寺,这座屹立了1600多年的宏伟灯塔,终究抵不过大自然的威力,彻底成了一堆卵石。
15世纪,国王马努路克苏丹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海岸线,在亚历山大灯塔原址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将其命名为马努路克苏丹城堡,后又被称为卡贝特城堡。建造城堡的材料多为灯塔坍塌后的石块。当埃及许多城堡都消失在地震和战火之中,这座城堡却一直留存于世,人们相信是灯塔之神保佑了它。
现在,虽然灯塔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从未忘记它。早在公元前224年由科学家斐罗撰写的世界七大奇迹中,就将它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第七名。虽然吉萨大金字塔名列榜首,但在2000年前,灯塔的名气远远超过了金字塔,是当时人们心中最雄伟、神奇的代表。在某种意义上,亚历山大灯塔促成了亚历山大城的崛起。虽然现在看不到它,但只要闭上眼睛,似乎就可以感受到灯塔顶上那熊熊火光反射出的光芒,照耀着地中海的海浪,也照耀着每一个古老的奇迹。
17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亚历山大灯塔
世人已经无法知道亚历山大灯塔到底有多么宏伟,只能揣测它可能是什么模样,并用画笔将其还原,图为18世纪画家所绘的亚历山大灯塔。
圣山西奈山
在连接非洲和亚洲的位置,有一个三角形的半岛,它位于非洲和亚洲的交界处,是亚洲的最西端,好像一个嵌入两块大陆之间的楔子,这就是西奈半岛。这座半岛是埃及的领土,从苏伊士运河北端的福阿德港到邻近巴勒斯坦加沙的边陲重镇拉法一线,是西奈半岛的底部,它分别濒临亚克巴湾和苏伊士湾的东西两条海岸线,向南直入红海,自古以来都是兵家重地。
西奈半岛
数千年来,西奈半岛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大洲,更联系着人类与天主上帝。和所有桥梁一样,它也是战略要地,从人类出现战争之日起,西奈半岛就始终有军队踏过,有驾着马车的埃及法老,也有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有伊斯兰教的征服者,也有他们的死敌欧洲十字军,甚至还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和英国人。这座岛屿如此神奇,为先知、朝圣者以及货品和思想的交换提供了通途。
根据圣经记载,摩西就是在西奈受命于现身在燃烧荆棘丛中的上帝,带领着子民在这片沙漠中游走了40年。耶稣年幼时为了躲避希律王的暴行,也和家人逃入西奈。而早期的基督徒从罗马迫害者手中逃出,也是藏在西奈半岛的群山之中,修建了第一批修道所。
俯瞰西奈山上的圣凯瑟琳修道院
在西奈山脚下,摩西领受十诫出埃及记第20章,申命记第5章的地方,坐落着迄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圣凯瑟琳修道院,它是西奈宗教中心。修道院四周群山环绕,山体都是粉红色,好像被高空的烈风吹红了脸。长方形的教堂和图书馆之间,顶部有新月标志的清真寺建筑就是穆罕默德在7世纪避难西奈时停留的修道院。数千年来修道士与贝都因人既充满矛盾又共同生活,虔诚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充满了令人惊异的和谐,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作为圣山的西奈山共同抱有敬畏之情。
基督教圣山
西奈山又名摩西山,是基督教圣山,位于西奈半岛中部,海拔2285米。对于基督教信徒来说是一个神圣又庄严的地方,除了神庙和修道院,还有美妙的风景,许多圣徒来到这里效仿摩西参拜日出,借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前往西奈山朝圣的传统起源于公元6世纪,信徒们从凌晨时分从红海度假胜地海布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抵达山脚下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开始攀登圣山。西奈山的道路蜿蜒而上,修建于19世纪的山路一共有8千米,2750级台阶。登到山顶之后,信徒们朝拜圣殿,观赏日出,然后下山。在下山的中途,圣艾利耶礼拜堂屹立在那里,守护着每一个前来朝圣的人。
让信徒们对西奈山充满崇敬的另一个原因,还有“西奈山抄本”。这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版圣经,在大约公元331年用漂亮的希腊文书写在上等的羊皮纸上。1844年,德国学者在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残存的800多页抄本,但由于历史原因,“西奈山抄本”圣经散落在全球各地,后来在大英图书馆的努力下,将分散在埃及、英国和俄罗斯的抄本修复拼接在一起,并将它的电子版上传到网上,供全世界研究者免费使用。这份抄本犹如一把钥匙,让现代人更加了解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史,以及圣经代代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摩西雕像。传说中,西奈山是摩西受戒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