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殷顿时问道:“刘策该如何。”
这个问题不止是萧殷担心,其实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如何册封刘策。按照大梁一直贯彻世代簪缨,刘策已经贵为一品公侯,出去四大国柱之外,刘策已经位极人臣。当年平定突厥未得封赏,
只有金银无数。
若是人人有封,那刘策又该封什么,难道真的要如梦境之中册封刘策为楚王,将楚国一分为二。周恒对此的见解是:“不封,将刘策军功依次封赏与刘策后人,入刘知命,刘知幸皆封国候。”
萧殷苦恼的说道:“爱卿此事再议,将今日所议拟成奏章,交由丞相,朕再做定夺。”
周恒恭首一拜走出御书房,心中有些猜不透皇帝的想法。似乎皇帝所关注的只有南边的战事,依旧想用之前拟定的方案,将四大世家以及各家门阀小辈全部葬送在南楚国度。正如此时全国各地门阀,精英一辈不是在平南大军之中,便隶属于长风军。唯独一批以文治立家门阀,反而让萧殷一时间难以控制。
其中以荀思展为首,大批文官对吴地的治理,一个个抒发己见,朝中一片祥和。在祥和的之下,隐藏着无底深渊。萧殷看在其中,王安在不在便是另一个朝廷。
萧殷第一次认识到先皇重用寒门,靠着门阀拥立登基,萧殷想着打压门阀,却是一步错步步错。门阀翻涌而出,一个个老东西向着荀思展靠近。萧殷不得不隐忍,恨不得将丞相斩首。
看着周恒离开萧殷静坐沉思,回想这几年所做的事。登基第二年平定东吴,内政依旧按照丞相王安所定,门阀重新登上朝堂。以平南大军,将大批子弟投入军中,大肆开站科举。可是现在发现,近几年科举所得人才,多是官家子弟。唯独张文正一人是靠着文采博众,这还是第一次科考。说起来张文正的状元,有没有人是看在文宗双裳脸色行事,也未尝可知。
越想越是烦躁,萧殷推开房门天色以黑。王公公说道:“陛下,今夜去哪里。”
自从怡妃怀上龙子之后,册封第二位贵为。易尚别院改名易尚宫,数月以来躲在絮嫔哪里,反而去易尚宫极少。此时萧殷有些烦恼,无论去往何处都不得安心。心中困惑更是无人能解,无疑中想到一个人。
远在汶州担任刺史的张柏,同样是与周恒扶龙之功,两人的选择却是不尽相同。周恒保持宏愿,为大梁建万世太平。张柏则不同,放弃京官去往汶州。原本是汶州通判,皇帝看在张柏文韬武略,直接让张柏填补刺史空缺。
默默说道:“张柏在会对朕有什么建议。”
说罢转身回到书房书写一份密旨,密旨的内容十分简洁。只有了了几字:爱卿对朝廷官员讨封有什么看法。对于册封太子一事更是少的可怜,其中无疑提起刘策,以及刘知幸。
将密旨交给亲卫赵平,让赵平亲自去一趟汶州,尽早将张柏所想带回。若有必要,张柏需要再次入朝为官,形成两党相争的局面。对此萧殷未必看的上年纪不到二十岁的张
柏,是否能斗得过老成持重的荀思展。
接过密旨赵平马不停蹄的出宫,赶赴汶州。
萧殷至今没有想到该去何处,何处才是安心之地。在王公公的陪同下,一路向着正阳宫方向走去。乘坐步撵,萧殷昏昏沉沉,脑海中惦记着朝中瞬息万变。
忽闻一阵琴声飘荡,烦躁的心神变得安宁许多。王公公见陛下细听琴声,吩咐步撵缓缓停下。琴声飘扬温和,带着一丝深闺怨念。琴声在微风中停息,萧殷问道:“走到哪里了。”
王公公回道:“陛下前面不远就是青林宫,玉贵妃的居所。”
刻意提起玉贵妃,王公公懂得皇帝的心思。无论玉贵妃做出什么事,后宫之中皇帝念念不忘的还是青林宫内的玉贵妃。若是别的妃子犯下大错,按照皇帝的心性,打入冷宫都未尝不可,但是玉贵妃只是被囚禁,连贵妃尊称都未曾剥夺。
萧殷摇摇头看向前方,想起已经有数月未曾去过青林宫。进入五月的天气,夜晚风中带着干热。萧殷久久没有回应,期望着有一阵琴声想起。数月之内,絮嫔弹奏不少,很少能挺入心中,也没有安神之用。
萧殷说道:“摆了。去吴妃哪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