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回话道:“陛下,关外锦衣卫的密探已经传回密报,也先攻击大同的这一路兵马,人数不足六万,和我大明的五十万大军相比,简直就是蚂蚁咬大象,蚍蜉撼大树,那是一个天,一个地。只要陛下的大军一到,您虎躯一震,臣大手一挥,瓦剌骑兵绝对吓得闻风丧胆,屁滚尿流!”
皇帝陛下听闻此言,深以为然。原本他也是二十来岁的小伙,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听着如此霸气的话,当然十分来劲。要不然也不会如此偏信王振之言,仓促出兵,以身犯险。
要是他能多读一些兵书,多费点心,亲自去校场点点名,数一数,抛去那些吃空饷、老弱病残、滥竽充数的,五十万军队,会足足缩水一半,变成二十五万!
的确是令人恐惧的数字游戏,可这就是事实,
而且,匆促出兵应战,士兵们准备的口粮仅仅支撑一个月。
要是不能速战速决,绝对是灭顶之灾。
这些情况,王公公饱读经书,不会不明白,但他就是不说,不肯告诉皇帝陛下真实的情况。
因为,这正是他的安排,正是他希望看到的那个样子。
王公公看着已经熟睡过去的皇帝陛下,眼睛里散发出一种可怜且又怜悯的神色,心里暗暗想着:陛下啊,臣这么做,并非本意,要怪就怪命吧!
……
……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英宗皇帝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带领朱勇在内的各文武大臣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经过十几天的跋涉,先抵达了居庸关。
居庸关的几位心思活泛的文臣武将,出钱的、出力的,立即为皇帝陛下和王公公临时修整出来了两座府邸暂住。
“禀报翁爷,成国公朱勇求见。”门童通报。
王振翻了一个白眼:“让他爬进来,否则,不见。”
“是。”门童出去传话去了。
这次出征,成国公朱勇被皇帝陛下钦点为了先锋大将军。他在正统九年(1444年)的时候,曾经统兵出喜峰口,两败蒙古骑兵,和瓦剌鞑靼都交过手,有作战经验,知道骑兵的特点,那就是快。
陛下御驾亲征,以身试险,这完全是拿着性命不当一回事儿。
出征之前,他曾多次谏言,但陛下并不采纳他的意见。
陛下唯信一人,那就是王振。
所以,无论曾经与王振有什么样的私人恩怨,他都毫不犹豫地来了。
他必须请求王振,让陛下回心转意,摆驾回宫。
听见门童的传话,朱勇心中十分恼怒,他一个国公爷,岂能给一个太监下跪?
但事实却又无可奈何。
他朝着皇帝临时的行宫方向跪了下去,口中高喊一声:“陛下万岁!”
然后,他开始一步一步的往前爬。
一直从门口爬到了大厅。
王振看着一脸灰土、膝盖磨破的成国公,心中洋洋得意:“大将军,不必行如此大礼,这让老臣如何承受的起?”
嘴上虽这样说,却不让朱勇起来。
朱勇心知肚明,因为以前他们二人不是一路人,势同水火,所以,王公公纯粹是公报私仇。
“翁公,老臣此次前来,别无所求,只求翁公替陛下考虑,替天下的百姓考虑,劝陛下回京吧!”
王振冷哼一声道:“成国公有所不知,御驾亲征,横扫蒙古,完成千古大业,乃是陛下自己的意思,我去劝,也一样碰壁。况且,我军人多势众,根本出不了事。”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此事关系重大,我等尚需谨慎才是!”
王振讥讽道:“成国公越活越怕啦,当年可是追着蒙古骑兵猛砍的,怎么现在害怕了?”
“不是我害怕,而是陛下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王振被缠得有些不耐烦,冷冷地直言道:“御驾亲征的计划已经拟定,怎么能朝令夕改?陛下不会回京,你们死了这条心吧!”
“来人,送客!”
朱勇微微叹了一口气,从冰冷的地上爬起来,怒斥道:“王公公,要是陛下真有个三长两短,我第一个拿你拼命!”
王振眼睛一眯,手指扣进了桌面之中,随后阴阴地说道:“我希望成国公能活着看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