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弑亲制妖茶,邪祟!”
心中一阵没来由的怒火,让冬暝周身爆发出冲天的焚魂鬼火。
四周的腥红茶叶,尽数在火焰之中燃烧殆尽!
王月瑶顿时露出凄厉之色:“不可坏我的茶叶!可恨啊!”
腥红的菜刀刺向了冬暝,却被横刀直接劈成两半!刹那间的破绽,冬暝双眼凌厉,转身横扫一斩!
“嘶啦!”
王月瑶的身体顿时被斩成两段。
“啊啊啊啊啊!”
凄厉的尖叫声下,王月瑶的身体在火光之中被吞噬的干干净净,连同整个王家茶庄也开始焚烧起来。
“嘿嘿……哈哈哈……”
忽然,外面又传来一阵邪祟的笑声。
冬暝双脚一瞪,翻身至屋檐上看去。
却见目中所见,所有的东市铺子都大门打开。一个个铺子的老板、伙计都僵硬着走了出来。
“咚!”
“咚!”
“咚!”
重重的脚步声,井然有序:
“茶!”
“极乐!”
“嘿嘿嘿……”
渴求、呼唤、癫狂、狰狞,每个人的表情各自不同,却又仿佛完全相同。
不过顷刻,就将王家茶庄团团围住!
冬暝也不客气,既然已经清醒过来,如何还不明白,自己是中了邪术。
“吼!”
火焰包裹着全身,形成狰狞的鬼面铠甲。面部在一阵变幻之中,化作狰狞的夜叉鬼脸。
“呼!”
獠牙一张,口吐鬼火。钢叉一落,鬼魅授首!
冬暝冲入人群之中,面对一众惑人心智的妖邪,火焰钢叉不断收割,竟硬生生于一众邪祟鬼潮之中,开辟出一条通路。
而这一刻,整个市集也开始扭曲起来,宛若琉璃碎裂一般,点点破碎!
“嘶啦!”
冬暝舞动钢叉,最后一落。
全身的力量,在这一刻轰然一爆!
“轰!”
如轰雷之声下,四周一切,皆被火焚,化作一片黑暗混沌。
……
冬暝猛地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三青鸟的小脑袋。
“喳喳!”
三青鸟手舞足蹈的,小嘴啄着冬暝的鼻子。
“疼疼疼!”
冬暝连忙坐了起来,这才发现脖子上也一阵生疼。手摸了摸,顿时发现全是血。
环顾四周,发现除了同僚之外,陈篁和朱云、刘默都在。
“你们……怎么在这里……”
朱云微微松了口气,羽扇轻轻地拍了一下冬暝的脑袋。
“你这个浑小子!”
冬暝挠着头。
刘默探出小脑袋,说道:“冬暝阿兄,这次多亏了阁主呢。他说,他感觉到你会有危险,让我们来王家接应你。”
陈篁笑眯眯地说道:“我这个生意人,直觉一向是很准的。”
冬暝还是有些困惑:“我记得,我是碰到了极乐红茶和返魂香,但是……”
“但是,你陷入的世界,似乎更加真实了,对吗?”陈篁笑眯眯地反问道:“并且,对方实际上是有目的性的,要害死你的。”
冬暝点了点头。
陈篁指了指:“你先看看身后。”
冬暝转身看去,原本已经腐化成枯骨的王月瑶的尸体,那空洞的头骨之内,似乎是藏着什么黄色的东西。
取出一看,却见符纸中间写着一个猩红色的“鬼”字。
“这是……符箓?”
陈篁解释道:“不是一般的符箓,是阴山派的符箓。”
冬暝炸了眨眼,露出一丝茫然之色。
“这是个非常特殊的门派,每一脉之间,都讲究一人单传。”
“一般的道法门派不同,他们信奉的多是阴司诸神,所用的手段,也因阴司鬼术为主。”
“这是招鬼符,可将鬼魅封印在符咒之中。”
说着,陈篁将符咒拿在手中,轻轻一碾。
符咒之内,顷刻间发出一阵惨嚎。旋即一个拳头大小的鬼脸魂魄,便在众目睽睽之下灰飞烟灭!
在场众人,也是第一次见到陈篁出手。
弹指之间,就将一只鬼打的魂飞魄散,这手段……
冷冽的眼神转瞬即逝,陈篁又恢复了自己的招牌笑容:
“这符咒中招来的,应该是迷心鬼。”
“再加上极乐红茶、返魂香双重作用,你在梦魇当中如果受了伤,就会直接反噬在你的躯体上。最后灵魂在梦中消亡,身体在现实当中溃散。”
“可以说是相当恶毒的手段了。”
“若不是三青鸟有着破煞的效果,加之众人呼唤,关键时刻将你的神智唤了起来,你恐怕就……”
冬暝眉心一皱:“莫非是那鬼面道士?”
“毕竟这是王月瑶的尸体?”
朱云眉心一皱:“此言当真?”
冬暝点点头:“我不会看错的,的确是王月瑶!她的眼角,是有泪痣的。”
朱云轻挥羽扇:“有泪痣……所以是王月瑶吗?”
“总之,就先把尸体带回到太平楼,让太平子检查之后再说吧。”
说着,朱云手一扬,便有镇魂卫将尸体抬走了。
“对了,那王夫人……”
“放心。”朱云说道:“出了这件事情,王家是断然不能置身事外的,已经被我事先带回镇魂司了。”
“走吧,上去再说。”
众人刚刚回返到王家府邸之上,便有镇魂卫前来通报:“右督卫,情况不妙。”
朱云羽扇一顿:“怎么回事?”
那名镇魂卫立刻说道:
“陕王和高阳公主同时进了宫,在……陛下面前告了一状。”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了司主进宫之前。”
“现在,陛下龙颜震怒,已经将司主扣在了宫殿之内!”
“并且,还颁布口谕,让……冬暝进宫,面见陛下!”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齐齐色变。
【作者题外话】:小贴士:
本文当中出现的迷心鬼,乃是一种心有怨气,而不得超生的鬼魂。
同时,也是因为自身枉死,怨气过重,从而不能轮回。
迷心鬼会引起幻觉,类似鬼打墙的感觉。
实际上,就是将人内心当中的迷障唤起,让人分不清虚实,最终会徘徊于梦魇之中,身体枯老而死。
后有成语鬼迷心窍,实际上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这种怪谈说法,至于成语的出处,则是来自于清代小说《歧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