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瑜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甚至一看书就会头疼,上到小学二年级,都是家里人逼着她读的。
有一天从学校放学回来,林知瑜说什么也不去了。
林母为此还跟她大吵了一架,如果林知瑜肯上学,她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那时候林国庆跟林向前哥俩已经不读书了,成天跟着林建军做木工。
这哥俩一天天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儿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林母估摸着自己两个儿子怕是废了。
所以她不想看到自己的闺女也变成那样。
但林知瑜死活不愿意再去学校。
林母自己没什么文化,但她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不然林芳平也不会拼了命地供她两个孩子上学。
她不厌其烦地给林知瑜讲上学的道理,但林知瑜铁了心就是不听。
林母搞不明白,这孩子到底为啥那么倔强。
林知瑜有原主的记忆,她是知道的。
当时林建军把家里的钱都拿去供林芳平的两个孩子读书,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但林建军一点儿管家里的意思都没有,还在满腔热血地帮着林芳平过日子。
他带着林国庆跟林向前出去做木工,家里的活一点儿都帮不上忙,里里外外全都得由林母一个人操持,还得起早贪黑地去地里干活儿,按理说辛勤劳作就算不能过上好日子,日子也太差不了。
但林家的日子确实是十分艰难,因为林芳平跟林老太太会时不时地来搜刮一通。
林知瑜那时候再继续念书,只会让本就不富裕的日子雪上加霜。
再加上赵欣儿跟赵真真为了能把林建军手里的钱都扣出来,故意在原主跟前说些有的没的,什么家里条件差,她若是再读下去,会要了林母的老命,将整个林家往绝路上逼。
原主本就耳根子软,骨子里又懦弱,别人针对地引导几句,她就像心里扎了一根刺,哪儿还学的进去。
原主不愿意继续读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她很心疼林母,家里的活儿把林母压的都喘不过气来了,她不继续读书,林母就可以轻松些。
林知瑜把油条跟鸡蛋都吃了,怎么说呢,这是林母的一片心意。
吃完饭,林国庆恰好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说要把她送到镇上去。
林知瑜摆手,“大哥,不用你送我,我自己过去就行。”
林国庆却不由分说,“骑车耗费体力,我把你送过去,你可以留着力气好好考试。”
林知瑜没办法,只能依着他。
他们也太小心翼翼了些,她只是去考试,又不是参加决定命运的高考。
不过被家里人这么关心着,林知瑜还挺开心的,林国庆将她送到镇上,给她买了车票,不放心地嘱咐道,“妈本来说让我跟你一起去,在学校门口守着,但仔细想想又怕给你带来心理负担,所以我就不去了。
你好好考,考完了给我打个电话,到时候我再来镇上接你。”
林知瑜其实是想拒绝的,她又不是小孩子,哪里不认识啊,再说之前出去做买卖,都是她一个人自己到处跑。
但家里人这么关心她,林知瑜也不好直接拒绝,只能点头答应。
她拿了车票坐上了开往县城的公交车,车子正好路过县一中。
来参加一中考试的人不少,在学校门口排起了长队,门卫需要检查介绍信跟学校发的准考证。
高考恢复一来,县一中每年十月底都会举办入学考试,其实就是给之前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一次机会。
也不是每一个没考上高中的学生都有考试资格,需要中学老师或者高中老师推荐。
考试内容十分严格,难易程度可能只比高考简单一点点。
来参加考试的人会按着成绩高低进行排名,名额只有二十个,也就是说一百个考生只有前二十名能获得明年的高考资格。
考生越多,压力越大,毕竟名额有限,而且机会只有一次。
凡是参加过一中入学考试的考生,没有通过的话,以后就不能再参加了。
所以,校门口的人群里气氛还挺低的,看的出来大家都挺紧张。
可能紧张的氛围会传染,林知瑜现在有那么一点儿紧张的感觉了。
现在正是课间,一中的学生们因为好奇都守在门口那儿看前来参加考试的人。
赵真真也跟同学来凑热闹,她本不想来的,这些前来参加入学考试的人,要么是因为当年家里穷,没钱上学,要么就是学习不好,没考上一中。
这样的人她打心眼里看不起,个个都是一副穷酸相,有什么好看的。
但舍友马薇薇非拉着她来,说是这群人里有她妹子马笑笑。
她不情不愿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