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
片刻,第五琦匆匆赶来,御书房太小,五个人显得有些局促了,李豫便移到了隔壁,这时左相裴宽正好来求见,李清索性又建议李豫又将工部尚书崔涣、礼部尚书房琯、中书侍郎裴冕以及门下侍郎张倚等人也一并召来,这样,大唐几个核心重臣便为募兵之事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
现在整个关中只有安西军的二万余人,而洛阳安禄山虽然手上最精锐的幽州铁骑已经全军覆没,但他两次大败唐军,也收了不少降卒,再加上他同时也在招募士兵,李清估计他手上已经有十余万人。
不仅进攻安禄山需要军队,而且河西、陇右兵力空虚,若不及时布防,被吐蕃军趁虚而入,整个西域就危险了,所以募兵之事便成为重中之重。
关中地区人口有数百万,再加上陇右、汉中、益州,朝廷现在能控制的人口不下千万,兵源不成问题,关键是钱粮,按照兵部的计划,至少需要募兵三十万,其中十万军分布在西域,二十万军用来对付安禄山,而目前的存钱和粮食都远远不够。
房间里很安静,所有的人沉默不语,这时裴宽站了起来,他是这里面资格最老的一人,年纪也最大,他虽是左相,但却没有实权,执政事笔在李清手上,他老于世故,尽量不去和李清争权,不过既然做了左相,他若事事沉默,也会激起皇上的不满,怎样将话说得圆滑,几面都不得罪,这才是他要考虑的,他向李豫施了一礼道:“陛下!实在不行就再等几个月,待秋后钱粮入库后再行募兵之事,这几个月,我们可集中精力先将内政处理好。”
“不行!”裴宽话音刚落,李清当即表示反对,他站起来道:“陛下,若再过几个月才行募兵,臣担心安禄山会趁机南下,打通荆襄之路,继而沿江东进,一举吞并江淮,待到那时,我大唐危矣!再者,以关中之地的丰腴,陛下以为秋后会有多少钱粮可以入库呢?”
众人都明白李清的意思,关中土地丰腴、沃野千里,养活千万人都不成问题,可从开元后期起,年年都要靠中原和江淮的漕运才能维持京城的开支,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太严重,关中是权贵宗室集中之地,经历百年的土地兼并,自耕农已经十不存一,哪有税赋可征,而盐税也主要集中在扬州一带,现在漕运已断,也无从谈起。
现在李清更是一语切中要害,若安禄山放弃洛阳南下,那问题真的就严重了。
确实,安禄山之所以选择洛阳称帝主要是他的个人喜好,而且他也准备以洛阳为基地来进攻长安,如果局势发生巨变,北面李光弼攻下幽州、转而南下夺取相州,打通中原和河北的通道,再加上郭子仪从河东南下,安西军出关中,洛阳就会形成三面受敌之势,那时安禄山极可能会放弃洛阳,转而向富庶的江淮进军,将来即使能平定叛乱,大唐也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就在众人各自想着心事之际,房间里忽然冒出一句话:“可是现在朝廷确实无钱无粮,难道相国想动用自己的家产来募兵吗?”
众人大惊失色,一齐向说话人看去,却是门下侍郎张倚,只见他面带冷笑,眼中充满了不屑之色,虽然听似荒唐之言,可众人都明白他指的是杨家的财产。
李清心中大怒,若是正常的意见相驳,他并不计较,但象这样暗中带刺,他岂能容许,不过李清却没有卤莽,张倚也算是老臣了,头脑不应该这么简单,再者,自己也和他无冤无仇,他为何敢说出这种话,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李清迅速瞥了一眼李豫,见他先是一样错愕,随即眼中露出一丝赞许,李清心中不由冷笑一声,好一个精明的投机者,现在已经在皇上心中留下了一个不畏权势的印象。
这时李泌立刻接口道:“张侍郎,你休得胡言乱语,李相国说的很对,募兵之事确实不能再拖,第五尚书,你是户部尚书,不如你来说一说。”
第五琦的脸上却毫无表情,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什么也没听见,李泌的脸顿时胀得通红,十分尴尬。
这时李清站了起来,向李豫拱了拱手笑道:“陛下,臣有一个办法,可解募兵之急!”
李豫立刻坐直了身子,他急切地道:“李相国请讲!”
李清微微一笑道:“臣还是那句老话,非常之时,当用非常的办法,对于关中百姓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土地,假如朝廷能拿出一部分土地,与百姓换取兵役,朝廷和他们签定契约,比如愿当五年兵者可换取土地二十亩,土地可以先给他们家人租种,等五年期满,这土地自然就归与他所有;如果不幸阵亡,朝廷再额外抚恤他们家人十亩土地,这样的话,朝廷只要准备粮食,不花一文钱,这募兵的问题便解决了,原来准备募兵的钱也可以用在别的地方,比如给陛下的书房添一只香炉,诸如此类,陛下你看这样可好?”